《致青春—同济大学学生文工团(1952-1970》新书首发
17.05.2016 23:09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作为同济大学校史研究的又一新成果,由75位同济大学学生文工团老校友深情回忆、撰写,集体再现上世纪50至60年代同济多彩校园文化,承载一代同济人青春记忆的《致青春——同济大学学生文工团(1952-1970)》一书,近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5月17日在同济大学首发,向同济建校109周年献礼。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首发式在全场一曲激情昂扬的大合唱中拉开帷幕,百余位从全国各地赶来,如今已入古稀之年、两鬓染霜的同济文工团老校友聚首母校钟庭报告厅,共同追怀半个多世纪前那激情荡漾的青春岁月。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副校长吴志强出席,向新书发布表示祝贺,向老校友们表示慰问,希望此书是一粒火种,让同济特色校园文化生生不息。
陈铁迪校友为本书作序。她1952年至1957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是全国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学生会首任文娱部部长。她在这篇题为《和老同学一起回忆当年的文工团》的序言中说,同济大学生课余文艺活动,是同济学子的第二课堂,是同济校园文化最鲜活的体现。同济活跃的学生文艺社团证明,同济学子既不“土”也不“木”,而是多才多艺,富于激情和青春活力。
该书汇集了项海帆院士、钱易院士、同济香港校友会原会长汪长风及同济大学老领导方如华、顾国维、易经武等75位同济学生文工团老校友分别撰写的的文章共103篇(其中多位校友一人撰写多篇),所有文章按校友毕业时间先后排序,共收录253张老照片,全书共计67.2万字,440余页。
看该书的封面,寓意深长:这是1959年6月同济学生文工团联欢演出的节目单,一位同学在“演奏大提琴”,而事实上,他怀抱的是一把当年作为建筑人工基本工具、形如大提琴的铁锹,手握的是一把当年作为学生设计制图基本工具、形如弓弦的丁字尺,寓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者结合就能奏出好乐章。
开篇就是项海帆院士的《我和同济文工团的情缘》。就连许多同济人恐怕也想不到,项海帆大学时曾是同济手风琴社的骨干,时常为学生合唱团和舞蹈队伴奏。毕业留校后,他担任教工合唱团伴奏,在教工小乐队参加学生文工团弦乐队联合排练时,结识了小提琴手宁蓓蕾。两人后来从认识到相知,结成了终身伴侣。
钱易院士是同济1956届卫生工程系校友,她在《难忘的快乐时光》一文中写道,她当时参加了学校女声四重唱,在四重唱中唱第四部,女低音。她们女声四重唱组还曾获上海市大学生文艺汇演的一等奖,还曾到上海广播电台去录音。
对于当年同济校园“百灵鸟”的朱逢博,方世敏、李宗尧两位文工团老校友的笔下都对她的歌唱才华有着生动的回忆和讲述。“最受欢迎的还数朱逢博的独唱。她每支歌唱完后观众都会喊‘再来一个’,最多时要10多次。她每次都要谢幕,热情的观众、热烈的掌声让她谢幕谢到腰酸。”“朱逢博的特点是起音很高,许多独唱演员排练时都要乐队把起音降低些,而她则经常要我们把起音提高。”
一篇篇饱含真情的回忆文章,一幅幅带有时代烙印的历史老照片,将文工团老校友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生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的同济校园。
1950年至1958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生文艺社团的第一个活跃期。1950年同济大学文艺工作团成立,共有师生员工200多人,分话剧、京剧、乐器、美术、舞蹈、歌咏、文艺七个组。1959年至1966年为第二个活跃期。1959年,集话剧、舞蹈、合唱、民乐、弦乐、管乐等文艺社团,成立了学生文工团,各系建立了系文工团。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生文工团被迫解散,1967年秋,成立校总部文艺小分队,各系陆续成立文艺小分队,此为学生文艺社团活动的第三个活跃期。期间,同济青年学子以极富激情和创造力的才艺活跃于同济校园文化的舞台,创作演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歌颂祖国美好未来、人间真情和崇高理想,在上海高校中独领风骚,树立了同济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少数文工团员后来还被专业艺术团体相中,走上了专业发展道路,如建筑工程系文工团朱逢博成为一代歌唱家,手风琴社干培雪成为中央乐团竖琴演奏家,广播台潘宜霞(后改名潘霞)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导演,话剧团李安娜成为专业歌唱演员,等等。
一大批同济文工团校友,毕业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日后成为了各自所在行业的精英,包括陈铁迪、项海帆、钱易,以及曾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的顾云昌、曾任上海市规划局局长的夏丽卿等。
同济文工团校友们一直心系母校发展,与母校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同济80周年、90周年、100周年、106周年校庆之际,文工团老校友数次齐聚母校,参加文艺联欢活动,共庆母校生日。2014年5月,在同济107周年校庆之际,他们还与档案馆、校史馆合作举办了“同声济艺 歌舞青春——1952-1970年同济大学学生文艺社团活动回顾展”,得到各方热烈反响。
在“回顾展”基础上,同济文工团老校友们又协助母校档案馆、校史馆组织现居国内外的文工团校友撰文,全面、深入回顾当年同济学生的校园文艺生活,旨在为今日大学生社团建设、大学文化建设乃至文化育人提供历史性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表示,校史研究有自己的规律,研究同济建校百余年的历史,就得关注同济大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就得抓住同济历史的特点和个性。此书将同济学生社团作为研究对象,由同济档案馆、校史馆与同济文工团校友们紧密协作,历时两年有余,成果终于付梓,是一次同济校史研究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17.05.2016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