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青年教师线上指导大学生寻找“幸福的密码”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2月7日报道: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在复旦大学本学期最后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共享课程的课堂上,来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名青年教师陈果、胡志辉、王艳,领着台下线上12万名大学生,共同破解关于“幸福的密码”。
幸福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感动瞬间,幸福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这堂思修课的课堂上,没有条条框框的理论,没有空洞虚无的说教,却洋溢着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思想碰撞。
课堂上,青年教师胡志辉和同学们讨论了关于“死亡”的经历。他讲述了一名女生曾遭遇的真实案例:因为恋爱遭父母反对,女生年仅18岁的哥哥携女友一起喝农药自杀。当面对挫折、失意,甚至抱有死亡念头的时候,如何让自己走出悲伤情绪,如何进一步寻找幸福一时成为课堂上“热腾腾”的话题。
“我在失意的时候就会去校园周边走一走,看看那些陪伴了复旦学子很多年的小摊小贩,你们可以觉得他们太过于普通,不起眼,但看着他们卖炒饭、卖小商品,脸上充实着满足感,这种热腾腾的场景就会让我觉得充满能量,感受到幸福。”复旦大学“马院”的“女神”,青年教师陈果说,“幸福不能局限于自我,有时候看到别人幸福,真的,你也可以幸福。”
而在课程的互动环节上,通过网络,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成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多所学校的同学们也有了和三名教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名“学霸”说出了很多学生内心中的“秘密”:家庭条件不好,必须刻苦学习,通过拿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还想考研取得更高的学历,便于将来找工作。然而苦读的生活让她看不到人生的意义,更无从寻找幸福。
对于青年学子普遍存在对未来困惑、盲目的现状,三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们讲述“过来人”的想法,用朴素的语言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指导。青年教师王艳说,你的人生现在可以无意义,但你现在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将来换取幸福的代价。一语赢得掌声四起。
据了解,为了破除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集中在少数高校的现状,复旦大学与智慧树网联合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学分课程,作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首门“慕课”,课程采用在线视频与跨校直播互动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突出人文关怀,提升思想境界。截至目前,该课程已开设了六个学期,本学期共吸引了全国97所学校约12万名学生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