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课上得好不好 今年校庆晚会见

18.03.2015  12:46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校庆晚会、社团嘉年华……高校文化艺术活动层出不穷,但演职工作往往只靠“非科班”学生独挑大梁,活动筹备经验依赖口口相传,舞台效果靠慢慢摸索。这学期起,同济大学团委联合学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新开设一门《文化艺术类活动管理概述》,系统教授艺术管理、晚会策划,今年的校庆晚会就将成为学生“练兵”的大考场。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21张表格教授“实用技术
  “在启动文化活动前需要制作计划表,一般分前、中、后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前期让各个部门人员都介入,这是不对的。前期的文本创作只要编剧等几人小团队。”前日晚上6点半,同济大学南楼109教室传来了学校艺术与传媒学院表演系主任钱正的声音,在《文化艺术类活动管理概述》第二节课上,他就指出了“菜鸟”在操作一台晚会时常犯的错误。而教室内,70余名听课学生都认真地做着记录。
  为了让理工科学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钱正又引入推进活动进程的21张表格制作,从实战角度出发,提高“菜鸟们”的工作效率。
  来自土木专业的张佩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钱正所说的要点,作为校学生会公关部的一员,此前她只在学校十大歌手决赛和毕业晚会中做过帮手,负责催场、看道具等工作。她在后台看到过文艺部制作的超大型表格,“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演职人员的职责和流程,现在听了钱老师的课才知道,大型活动只制作一张表格是不专业的。
  作为学生会的一员,张佩以后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各类文艺活动的工作中,“零基础”的她很希望借课程学到专业且实用的技术,“比如我第一次在后台听到‘上场门’这样的专业术语时就完全摸不着头脑,若能通过课程了解活动流程,学到点舞台管理的皮毛,了解专业术语,这样需要参与晚会工作时上手就更快。

   校庆晚会成课程“大考场
  钱正表示,在近一半的理论课上,他所讲的知识将涉及活动框架和主题的设定与定位、活动总筹划的技巧和常识、活动前期危机处理等实用理论,而5月份的校庆晚会则将成为学生的“大考场”,“晚会的统筹,演职人员的安排,会让学生渗透到一台晚会的方方面面,从他们的实践参与中考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了让学生提早介入校庆晚会,钱正表示,有几次课程将会直接安排在学生活动中心的会议室进行分组讨论,“这等于是几十人的助理团队,到时会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兴趣,安排他们介入节目编排、后台制作等不同岗位。

   课程计入学分,名额一天被抢光
  推动课程落实的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杨旭涛表示,课程是这学期新设的,作为艺术与人文类的选修课,将算入学分。因为不能预估学生的反馈,此次全校只开放了100个名额,其中嘉定校区30名,四平路校区70名,“嘉定校区的名额完全向学生开放,而四平校区有50%的名额是面向学生会等有职务在身的同学。
  据悉,开放选课的第二天,100个名额就已经被抢光,一位普通学生告诉青年报记者,之所以选这门课除了因为能修学分,相比音乐鉴赏等课程,他觉得从这门新课中更能学到实质性内容,“比如能对大型活动该怎么策划有所了解,以后自己就不再是个‘看客’了。

   [校团委]
   为学生打开一扇艺术的窗
  杨旭涛粗略统计过,每年全校有校庆暨毕业晚会、社团嘉年华、十大歌手、学生艺术团汇报演等各类大型文艺活动十余场,各类小型及各院系学生自主举办的文艺活动也有近百场,“可能参与的学生超过两万人次。
  但学校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学生仅30多人,参与晚会的演职人员绝大部分都是“非科班”,他们不缺热情,但缺乏对文化艺术类活动的系统认识,更不懂如何有效管理。
  想起去年学校107周年的校庆晚会,杨旭涛还感慨地说,那次共有67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金融、数学、中文等专业。他们将走台、联排等均称为彩排,而实际称为彩排的是开演前最后一次所有演员带妆彩排,几次号称的“彩排”就耗费了很多精力。作为现场导演的钱正对此也印象深刻,“他们也听不懂‘上场门’、‘面光’等专业术语,现场沟通就会有问题,而一些节目如何提升舞台艺术效果,他们更是毫无经验。”钱正说道。
  而开设这门课程,就是为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类活动管理的全过程。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3/13/content_24547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