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领跑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
7月中旬,在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冯戈庄,党支部书记王中光说:“冯戈庄属于青岛规划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近几年种植粮食在3500亩以上。今年小麦收获了1768亩,平均单产达640公斤;玉米种了1760亩,虽然有点旱情,现在看丰产没大问题。”
青岛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拥有7个涉农区市,辖89个镇街、6282个村庄和社区;农村人口420万,约占总人口的46%;耕地795万亩,农民人均1.6亩。
青岛市副市长黄龙华说,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基于城乡发展实际,制定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实施最严格的质量监管,发展农产品出口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新型战略产业,走出了一条“产城一体、开放融合、环境友好、产管结合、集约高效”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青岛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指数达71.1,在全国名列前茅,在35个大中城市中是唯一菜油肉蛋奶和水产品等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
坚持藏粮于地,着力提升农业综合产能
“店埠镇地处青岛规划的高效设施农业功能区,近几年重点发展了5万亩胡萝卜、白萝卜等设施农业。投入1.4亿元,建成了2万亩国家农业开发现代园区,建成了1000亩钢架大棚、1.4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及物联网控制中心,实现了繁育、种植、质检、销售一体化。”莱西市店埠镇党委书记徐一冰介绍。
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说:“在耕地减少趋势难以逆转的前提下,青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优化布局、提升地力和主攻单产,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保障了900万人的主要农产品供给。”首先,坚持全域统筹、整体布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建设了以大沽河为中轴,以崂山、大泽山、珠山为片区的“一轴三片”生态农业间隔区。突出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建设了100万亩粮油生产功能区、1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功能区和10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了现代畜牧业发展区,划定了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发展了蓝色渔业区,推动渔业养殖退出近海、走向深蓝。
同时,着力提升了耕地质量。实施了《耕地质量提升规划》,实施深松整地3年计划,深松耕地6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60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350万亩。示范推广生物可降解农膜5000亩,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由翠玉介绍,青岛坚持开展粮食绿色高产创建。推广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绿色增产新技术,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区100多万亩,保障了青岛的“粮袋子”。2015年粮食总产321万吨;今年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625公斤,高出全市平均194公斤。
为了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青岛实施了“发展现代种业、打造种业强市”战略。建设良种繁育基地40多万亩,引进推广新品种300多个,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引进了荷兰瑞克斯旺、瑞士先正达、登海种业等国际知名种企,种业企业发展到38家,青岛“本土”的胶研种苗、和丰种苗等进入了全国蔬菜种业15强。青岛农科院的大白菜种子、胶州的辣椒种子,分别占到了全国市场的1/10和1/4。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让农民的钱袋子更快地鼓起来,青岛坚持产城一体、深度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增值收益。
青岛九联集团党委书记王恒虎介绍:“九联集团是一个集繁育、养殖、饲料、加工、冷藏、熟食、出口于一体的国家大型肉鸡生产企业,也是国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出口鸡肉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约80亿元,出口1.43亿美元,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出口是青岛农业的一大优势,连续十几年农产品出口居全国地市级和副省级城市第一名。为了放大农产品出口优势,青岛推行了“农业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90多家,培育出了肉鸡、蔬菜等“八条百亿级”产业链。2015年出口49.9亿美元,约占全国的7.1%。
在黄岛区藏南镇,依托资源优势,整合多方投入,通过土地流转,规划建设了万亩藏马山现代农业园,重点发展果蔬、蓝莓、花卉等产业,4000多名农民在园区实现了就地转移、就近就业,变成了农业工人,农民收入形成了土地租金、土地股金、薪金、社保金“四块结构”。
青岛市农委副主任史跃林介绍:近年来,青岛建设了800多个都市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示范园区202个;发展了蓝莓小镇、茶叶小镇、葡萄小镇、玫瑰小镇等20余个特色农业小镇,每年举办樱桃采摘节、大泽山葡萄节等农业节会80余个;建成了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4个、省级118个,推动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民变导游,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
为了用互联网提升都市农业,青岛实施了“互联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创业“五大行动”,引进了淘宝、京东等电商企业,规划建设了5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推广了“党建+互联网+村社共建”模式,建设益农信息社300家。
创建“食安城市”,实施最严格的质量监管
在即墨市,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散户”管理,将0.5亩以上的果蔬种植户纳入了统一监管和检测范围,谁家种什么,什么时间种和收,监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做到随时抽检。
“青岛实施了《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市)意见》,确定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推行了‘产管结合、全程控制、治理源头、标本兼治’,2015年部省抽检青岛地产农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青岛市农委质量处处长宋杰说,2015年9月省政府召开现场会,推广了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
宋杰介绍,在产前,重点是管住“药瓶子”。2014年将高毒农药经营店核减到38家,规范了农药经营店,实行了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建立了统一的农药监管平台,对“谁在卖药、卖什么药、药卖给了谁”实行全程可追溯管理。今年5月起,在全域实行了禁止售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了高毒农药储备、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置等制度,真正管紧管好高毒农药。
在产中,重点抓了农业标准化、生态循环农业和品牌培育。制定了166项农业地方标准,“三品一标”基地、农业园区等全部建立了生产记录。建设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主要作物农药化肥施用保持了“零增长”。建立了农产品品牌创建、推介、激励和退出机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883个。
在产后,健全了从市到村“四级”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了76个镇级检测室、300个村社检测室,实行“四不、两直”取样(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插基层、直奔现场),每年检测20多万批次,坚持“凡检必公开”,每季度通报一次质量监测结果。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对检测不合格农产品实行“检打联动”,2015年对6家“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进行了摘牌处理。建立了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风险清单等管理制度,建成了统一的质量追溯平台,将420家生产单位纳入了追溯。
记者 于洪光 杨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