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月雾霾日明显增加 首创产业调整"负面清单"
11月13日消息:今年前10个月,上海雾霾日数量相较去年出现明显增加,根据全国气象部门会商的最新研究结果,在即将到来的冬季,上海或将面临更多的空气污染。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对本市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调研,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国首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已在沪出台,从现在起,上海计划以更强力度淘汰调整一批老旧产业,为上海大气排放“减负”。
前10个月霾日109天
市气象局副局长杨引明昨天发布了今年上海空气污染统计情况。1-10月,本市共出现109个霾日,比去年同期72天增加了33天。空间分布呈现西部多、中心城区多、东部偏少特征。杨引明指出,这和上游输送、人为排放密切相关。据其透露,一个突出现象是,就连今夏上海霾日也显著偏多,其中7、8月份分别出现11天和8天,去年7月仅2天,8月没有霾日。不过,从1-9月数据来看,上海霾日数明显低于周边的南京、苏州和无锡,与合肥、杭州基本持平。从PM2.5污染日来看,前10个月上海共计52天,其中28天以本地静稳天气为主,24天以上游污染物输送为主。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在静稳天气条件下,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排放,程度一般为轻度或中度污染。一旦出现PM2.5严重污染,成因大多是不利气象条件下本地排放与区域输送叠加造成,其中区域输送占较大比例。
根据近期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商的最新结果,今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总体偏弱,长三角地区气温比常年略有偏高,空气污染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维持,预计后期雾霾天气可能多发。
工地不停工没法处罚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完善,环保违法执法力度大大加强。今年前10个月,全市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1600余件,行政处罚金额8400多万元,分别同比增加了30%、42%。他指出,对环境犯罪责任的追究力度也比以往明显增强,今年共移送环境刑事案件12件,查处涉案人员70余人。据透露,10月以来,针对锅炉冒黑烟、工地扬尘等的执法检查中,环保部门已经立案查处了140多家违法单位,处罚金额近800万元。
但在针对建筑工地的执法中,仍存在法规空白。市建设委副主任邓建平表示,现在每当出现空气重度污染时,建设委都会要求工地暂缓施工,但在发现有不听“招呼”继续施工的现象时,只能劝阻,缺少强制性处罚依据和手段。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对渣土运输车跑冒滴漏的惩治上,因为缺乏更强力的监管和执法处罚力度,渣土车“放毒”现象成了治理中的“老大难”。
首创产业调整“负面清单”
“现在最困难的是,一批重污染企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张全说,钢铁、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和工业区块外村镇污染企业,这些都属于对空气污染“高贡献率”的污染源,想要它们转型或结构调整难度却很大,其中有历史形成原因,又涉及近期与远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调整,推进还有一个过程。因此,“环保执法眼下和公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企业转型调整最大问题是要价太高。
不过,上海已经做好了向高污染企业开刀的准备。市经信委透露,已经编制出台全国首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涉及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等12个行业共386项淘汰限制类生产工艺、装备、产品指导目录,倒逼企业加快调整。李耀新透露,截至9月底,全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476项,其中90%以上属于“负面清单”的范围。
“对现有高污染企业,计划调整排污收费标准,实施差别电价,倒逼企业主动转型。”张全表示,下一步打算制定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准入名录,滚动提高准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