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豪宅两年成"霉斑房" 业主:开发商拖着不给维修

27.08.2014  09:45
  [协议回顾]

  两次答应维修,最终都未完成

  第一次时间:2012年7月10日;事件:交房时吴女士跟开发商正泽房地产公司以及物业公司达成书面维修整改协议,三方签字,约定8月1日之前房子全面整改完毕;项目:一层走道返潮有水珠、二层木地板全部要换、三层主卧多处发霉等;结果:开发商并没有做。第二次

  时间:2014年8月14日;事件:与正泽房地产的工作人员达成口头协议,由其尽快出维修方案,双方确认后施工;

  结果:正泽房地产认为无渗漏,不予维修。

  花数百万元购买一套别墅,交房时业主就提出十多条维修意见,而且开发商和物业都已经签字确认。然而,两年过去了,该修缮的地方没有修缮,而精装修的房屋因为渗水原因,墙上霉斑遍布,多处墙纸烂掉。

  今年8月14日,合生御庭二期的这位业主与开发商再次交涉后,开发商答应很快会跟业主达成维修协议。然而,8月24日,下完一场暴雨后,开发商相关人士称,经检查没有发现房屋渗漏,不予修理。业主吴女士说,花这么多钱买一套房,一天没住却落得无尽烦恼。

  承重墙上都长了霉斑

  吴女士购买的别墅位于青浦赵巷巷居路99弄合生御庭二期。8月14日下午,下着小雨。记者跟随业主吴女士以及开发商上海正泽房地产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前往吴女士的家里。

  吴女士说,虽然是精装修的房子,但是自从2012年7月交房至今,她还一天都没有住过。因为这栋房子没法居住。

  吴女士打开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墙上呜呜的警报声一直响个不停。吴女士说,两年来,她每次进门,都会响起警报声,一直响到她离开这栋房子。“中间我多次跟物业说这个事,但是没有人来帮我处理。

  正泽房地产相关部门的季经理见状,立即让手下人找物业公司来处理,几分钟后,响了两年的报警声就解决了。

  随后,记者跟着季经理以及吴女士,从别墅的地下室一直查看到三楼。记者看到,很多墙纸都开裂了,掉下来或者披挂在墙上。墙纸上的霉斑,即使不靠近阳台或者门窗处,也随处可见。

  在二楼靠近门窗的地方,吴女士指着一块开裂的墙纸对记者说,“你看,不仅墙纸上发霉了,墙上也发霉了”。在楼梯拐弯处,吴女士伸手拉开一块垂挂着的墙纸,记者看见墙纸下面的墙壁上,也有很厚的霉斑。记者看到,连房屋的水泥承重墙上,都长了霉斑。

  开发商答应维修后又反悔

  吴女士说:“如果不是墙体渗水,墙体和墙纸发霉将如何解释?”在房屋内一处天花板靠墙角的地方,霉斑黑糊糊的,上面积满了灰尘。吴女士说,她有位搞建筑的朋友过来看过,说这个也是渗漏造成的。

  在房屋北面,三层的雨水管没有接到地漏里,而是直接让污水流经二楼的北阳台,阳台上留下肮脏的污水渍,还长上了湿滑的青苔。

  吴女士认为,造成房屋装修损毁,墙上霉斑遍布的原因,可能是房屋渗水,希望开发商按照以前达成的协议,尽快维修。季经理在房子里查看完毕,跟吴女士说,他们会尽快拿出一个维修方案,双方确认后,赶紧施工。

  然而,8月24日,正泽房地产的相关人员给吴女士打电话,说最近一次暴雨的时候,他们进房查看,并没有发现渗漏现象。他们认为,吴女士这套房子里面发霉,是因为吴女士没有关好门窗,室外雨水倒灌所致。

  吴女士告诉记者,开发商方面的人一直这么说,让她心里非常难过。“没有那么大的雨,能让我的房顶淹水发霉。但是我的房顶天花板的确发霉了,这个大家有目共睹。

  原始记录表明房屋有渗水

  事实上,此前,正泽房地产公司多次否认房屋渗水,表示室内现在出现的情况,都是吴女士收房后没有关好门窗,自己又不住在房子里,雨水进屋导致霉烂,开发商不承担责任。

  对此,吴女士又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是2012年4月14日,开发商验收房屋时的房屋状况记录表,共开列了24条整改意见,其中涉及渗水和发霉的条款有8条,包括二层南卧移门两边墙面渗水、二层书房移门两边渗水、三层主卧南墙渗水、三层衣帽间窗户下端渗水、三层主卧西南角渗水等等。而在当年交房时,吴女士还和开发商正泽房地产公司以及物业公司达成书面维修整改协议(详细情况见“协议回顾”),但那次“照方抓药”的整改,开发商并没有做。

  吴女士说,这些原始记录表明,房屋一开始就有渗漏情况,而不是交房后业主没有关好门窗所致。吴女士说,她为这套房子拖得身心俱疲,现在只希望开放商能够真心实意尽心尽力替她把房屋维修好。

  连日来,记者多途径向开发商了解情况。8月14日,季经理向记者表示,等他跟吴女士达成协议后再回答记者的问题。8月17日,记者致电季经理,询问采访事宜,季经理表示还在跟吴女士协商中,希望记者再等待。8月24日,记者再次询问,季经理说他们相关部门正在处理。

  昨天,吴女士转告季经理的话说,季经理计划写一个报告,为吴女士向工程总承包方申请维修,但是结果如何,季经理并没有把握。

      (《新闻晨报》201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