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理温情毕业季受媒体关注

09.07.2018  19:56

    每到毕业季,总会有毕业的喜悦、离别的伤感交织在一起。而华理的2018年毕业季,却充满了正能量和温情:无论是交出漂亮答卷的首届“励志计划”学生、携手求索的“学霸情侣”,还是集体保研的“学霸宿舍”,都用自己的故事书写出华理学子的青春奋进,向社会和华理师生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此外,已经延续了七年的“舌尖上的送别”,则让毕业生们感受到母校浓浓的爱。

    经过前期的主动策划和精心采写,这些报道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包括《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和微博、《光明日报》官方微博、《中国青年报》及其官方微信和微博、“上海发布”官方微信和微博,以及《青年报》、央广网、上观新闻、文汇APP、新民网、周到上海、梨视频等媒体的报道和关注。6月28日,“请毕业生吃红烧肉”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16位;7月2日,“学霸情侣”李晔和李媛媛的成长成才故事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3位;7月5日,《青年报》整版聚焦“励志计划”学生从农家学子到优秀大学生的成长历程。部分媒体报道如下。


《人民日报 官方微信: 【荐读】学霸情侣包揽专业前二还不够! 4 年拿了 53 张证书和 8 万奖学金

在华东理工大学,有这样一对毕业生情侣,他们均曾获国家奖学金、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综合课程奖学金等。2017年共同荣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而且,两人还包揽了生物工程专业的前两名,四年拿了53张证书和8.6万奖学金!

怎么样?是不是人生赢家一样的存在?快和小编了解一下这对学霸情侣的爱情故事吧~

两个人虽然同在一个专业,但并不在一个班级。他们的相识得益于大二时一次偶然的优秀学长答疑活动,擅长不同科目的他们在互相钦佩之余,也暗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强强联合,自此他们开始发挥1+1>2的效用。

他们共同参与互助小组等活动,在为同学们互助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他们一起泡图书馆刷题,分工复习,共享笔记,共同准备各类答辩;

组会前,他们会先听一遍对方发言,然后提出刁钻问题,从而让对方准备更加充分;

当其中一个人实验中或者学业上遇到难题而心情烦躁时,另一个人总会耐下心来,帮他分析情况,梳理思路,一起想解决方案。

在大二下学期,李媛媛因为生病住院,不能到学校上课。李晔便承担起每天送作业、送零食的任务。看着李媛媛左手打吊瓶,右手写作业的样子,李晔又心疼又为她感到骄傲。

在科学界有这样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叶公杼夫妻,在1996年一同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其实这来自妻子的坚持――1995年叶公杼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因为詹裕农未获提名而婉言拒绝了这一殊荣,直到次年丈夫也获提名。今年2月,这对为美国生物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夫妻又获得了Vilcek生物医学奖。

这对科学伉俪的故事令李晔与李媛媛深受感动,他们说:“一起获得的科研荣誉更让我们珍惜”。

携手求索的几年,李媛媛和李晔活跃在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中:数模大赛、“东华杯”化学竞赛、化工原理大奖赛……作为不同“大创”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探究自身课题的同时,也会交流彼此的实验进展,共同分析问题和改进方案。他们还共同参与了国际学术会议上的现场翻译工作。

2017年,他们二人还和团队一起代表华理出征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在备战过程中设计出新型发光搅拌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美国波士顿向世界大学生展示了华理本科生的风采,一举斩获了国际金奖。

然而,在美国参赛之前,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初选递交材料时,李媛媛由于一个小疏忽没有通过申请。这时,李晔一边安慰她的情绪,一边帮她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所在,思考解决措施。最终,李媛媛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老师的认可,与男友一起站到了美国的领奖台上。

虽然两人都是同学眼里的“学神”级人物,李晔和李媛媛在课余十分热爱学生工作,一个活跃于学校,忙碌于体育节、啦啦操大赛与学代表提案审查;另一个则是班里的团支书,2014级生工专业党支部书记,每天尽心尽力为班级与学院服务,做好带头表率。虽然各自活跃的学生组织不同,但是他们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不以功利心参与学生活动,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

大二暑假,学院组织了到浙江天台桐柏岭的支教活动。两人满怀欣喜地报了名,与同学一起备课、排课表、安排活动。然而到了之后,他们才真正明白“支教”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们发现山区里的留守儿童缺少的不仅是知识,更缺乏渴求知识的心。眼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们想通过展示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天空多么辽阔,进而产生走出去的想法。于是,两个人白天上课,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从家长入手,为孩子们带来真正的改变。

终于,一个月后的毕业晚会上,他们看到了那群孩子身上最本真的单纯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支教虽苦,但是值得。公益是一生的修行,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李媛媛说。

谈及三年的相处,李媛媛说:“是他让我从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变成更好的我。”李晔则表示:“是她让我学会了坚持,我不能再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不是一个人了。

原文来源: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  |  发表时间:2018-07-04  |  作者:马晗秋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yz_mO76UfNjZKT7BoWzEQ

 

华东理工首届高校专项计划农村学子毕业

中国青年报》:我们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写下了自己的目标: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四年后的今天,田恒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

跟其他同学比,基础差,没信心。”6月29日,“”在毕业典礼上的人堆里,田恒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当年刚刚跨入华理校门的第一天,田恒等一批同学的确与众不同。

2014年,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华理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通道。这一年,有42名像田恒一样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即被华理录取。

虽然基础相对较弱,但在华理四年,“田恒们”非但没有掉队,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

他们的“逆袭”故事,激励着一大批身在农村、受教育条件一般的年轻人奋勇向前。

除了勤奋外,没有捷径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田恒有什么学习秘诀?

除了勤奋,没有其他捷径。”说这话时,已经达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霸级”的田恒有些不好意思。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入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田恒此后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成绩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居专业第一。

田恒的勤奋,更多的体现是自律和专注。大学四年,他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自主学习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夜间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

像田恒一样,华理“励志计划”的首届毕业生都相信奋斗的力量:大学四年中,共有82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5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成功;就业的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大学四年不花家里一分钱

在“励志计划”毕业生靳惠宇的奋斗目标里,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四年过去,他完成了这个目标。

励志计划”学子全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他没花家里的一分钱。

除了靳惠宇,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一万块钱;杭天琳连续三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报亭的经理。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的成立则使他们更加自立。

2015年,华理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希望搭建平台,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在筹建俱乐部的八个月里,他们熬过通宵,有过失落和困惑,但最终团队一起完成了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会徽、会旗和会员成长记录手册的设计。

俱乐部成立后,靳惠宇担任俱乐部第一届理事长,负责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现在,方宏龙成为了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向后来的“励志计划”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

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方宏龙心目中,华理给他的关爱每一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的校长亲自带队“送考上门”的;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的免费机票;学生提前入学集训、享受学业帮扶,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

初入大学的方宏龙曾经手足无措了好一阵子。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

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

这批学生,需要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他们的困扰,4名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毕业前夕,没能考上公务员的她,决定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回报家乡,就很好了。”杭天琳说。

03版:要闻

原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8-07-03  |  作者:王烨捷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18-07/03/nw.D110000zgqnb_20180703_1-03.htm

 

起点不同他们愈加勤奋好学 四年交出毫不逊色毕业答卷

解放日报》:“励志计划”学子超预期毕业

    “过四级、不挂科、回老家。”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定下自己的“小目标”;四年后,他身着学位服,走到2018届毕业典礼台前。他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而且是硕博连读。

    2014年,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高校专项计划——励志计划。当年有42名勤奋好学的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录取。田恒是其中一员。如今,他们交出与同届学子相比毫不逊色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对口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毕业典礼当天,多名“励志计划”学子获得全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团员表彰。

从担心挂科到以优异成绩毕业

    从担心挂科到以优异成绩毕业,田恒说:“除了勤奋,没有捷径。”田恒就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进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上认真记笔记,课后再复习巩固。”大学四年,他从未缺过一堂课。每天清早6时多起床,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就这样,他的信心与成绩同步提高。

    初入学府的方宏龙也曾迷惘:陕西省高考不考外语听力,办公自动化软件也少有接触。为此,校方专门安排辅导班,对其重点进行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强化培训;大学英语党支部也结对帮扶,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培养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承诺还激发出潜能:4名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像田恒、方宏龙一样,“励志计划”首届毕业生中,有82人次获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成绩保研,5人考研成功; 就业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这四年没花家里一分钱

    “励志学子”靳惠宇的“小目标”中,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则全部自理。”靳惠宇说,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这四年没花家里一分钱。
    为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
    至今,这项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推出的“励志计划”,已惠及253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农村学子。在聚集励志学子的“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如今,方宏龙从俱乐部第一届副理事长变成俱乐部“指导老师”,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甘愿从山里来到山里去

    今年7月,方宏龙作为华东理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他至今记得:“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时任校长带队“送考上门”;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免费机票;提前入学后,又是组班集训帮扶学业……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关爱,分享给更多农村娃。

    而从寻甸县考出来的杭天琳也说,“我的‘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就等体检通知。”她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本科四年,她利用暑假到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还在准备《行政能力测试》《申论》 等公务员考试环节。“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8-07-06  | 徐瑞哲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8-07-06/getArticle.htm?id=93128


华东理工大学首届“励志计划”的农家子弟交出亮丽答卷

青年报》整版: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华理学子在上海医药实习期间参加定向活动。受访者供图

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写下了自己的目标: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四年后,田恒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田恒式”的农家子弟那一届一共42名,从入学伊始的普遍“基础差且没信心”,到今年毕业之际大家非但没有掉队,还纷纷交出漂亮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这批“励志计划”首批学子是如何完成“逆袭”的,记者走进学校予以揭秘。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秘诀1

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

跟其他同学比,基础差,没信心。”田恒回首入学之初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入学方式有些不同——2014年,受益于华理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学校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专属通道。那年,有42名勤奋好学的农村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田恒即为其中之一。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田恒的学习秘诀其实很简单——除了勤奋,真的没有捷径了。说完这句话,田恒腼腆地笑了。

田恒就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入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就这样,田恒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成绩也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田恒的勤奋,更多地体现在自律和专注:大学四年,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精力,甚至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

就是践行了华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虽然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田恒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反而对未来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做科研是很磨人的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我会慢慢找方法。

像田恒一样,华理“励志计划”的首届毕业生都相信奋斗的力量:大学四年中,共有82次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5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成功;就业的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秘诀2

勤工俭学自强 成立俱乐部更自立

靳惠宇来自河南南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担任过2014级“励志明德班”班长。在靳惠宇的奋斗目标里,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四年过去,他很开心自己完成了这个目标。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除了靳惠宇,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一万块钱;杭天琳连续三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报亭的经理……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的成立则使他们更加自立。

2015年,华理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希望搭建平台,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在筹建俱乐部的八个月里,他们熬过通宵,有过失落和困惑,但最终团队一起完成了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会徽、会旗和会员成长记录手册的设计。

俱乐部成立后,靳惠宇担任俱乐部第一届理事长、方宏龙担任副理事长、杭天琳任秘书处部长,负责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现在,方宏龙则成为了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秘诀3

感受温暖,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于是,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方宏龙开始一一细数起来:“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的校长亲自带队“送考上门”;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的免费机票;提前入学集训,学业帮扶,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

来自陕西延安的方宏龙,就读药物制剂专业,初入大学时他也曾无措和迷惘: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方宏龙,这也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学校的学业帮扶,给他们带来了信心: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方宏龙他们的困扰,4名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感受温暖,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励志计划”学子将爱心播洒: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场上,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华理“小蜜蜂义工队”活动里,有他们整理废旧书籍、回收废旧衣物的辛劳;华理“爱心宿舍”活动,有他们为校园环保与绿色付出的努力;“无偿献血”倡议一发出,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据崔姗姗介绍,“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是100℅。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6月25日,杭天琳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一刻,她已期待很久。

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并利用暑假到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尽管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却一直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纠缠不休”。

然而,运气却似乎一而再地与杭天琳开玩笑,她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虽然有些气馁,但她不放弃努力。终于,“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如果被录用,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了!”杭天琳说。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舞台上,“励志计划”学子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的毕业典礼之后,首届“励志计划”学子的人生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 背景]

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推出“励志计划”,自主选拔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农村理科学生。至今,“励志计划”已惠及253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农村学子。

华东理工大学将“励志计划”学生组成“励志明德班”,鼓励他们争做“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华理人。在培养模式上,通过资助前移、慰问到家,点燃“励志明德班”求学梦想。在得到“励志计划”录取学生名单后,安排教师逐个与学生电话联系,传递学校关怀,重点说明新生报到时“绿色通道”和“励志计划”学生集训事宜;并通过寄送《资助宣传手册》和《给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华东理工大学各项政策。考虑到“励志计划”录取学生地处偏远,家庭经济困难,华东理工大学专项资金给予路费补贴;学校派相关老师带队前往安徽、河南、云南、河北、四川等地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学生进校后,则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开展主题教育、校企联动,助力“励志明德班”顺利起航。

第A08版:青年

原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8-07-05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8-07/05/content_63919.html

 

毕业生学霸双双保研共囊括53张荣誉证书

青年报》头版:携手学习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两名毕业生双双保研,将四年里囊括的53张荣誉证书摆成大大的“”形。

制图 周培骏

一直‘屈居’专业第二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遗憾,而专业第一是李媛媛,则是我最大的安慰。”这句笑言出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晔之口,李媛媛是他的女友。这对包揽专业前两名的毕业生学霸情侣,四年里共囊括53张荣誉证书、累计各类奖学金8.6万元。李晔和李媛媛,一路你追我赶,共同成长,双双保研到复旦大学。在他们眼里,携手学习与奋斗,是青春与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毕业时,整理证书,他们才发现,一步步走到今天,足足可以摆放成一个大大的“”形。虽然是“学霸”,但李晔和李媛媛在课余十分热爱学生工作,一个活跃于学校,忙碌于体育节、啦啦操大赛与学代表提案审查;另一个则是班里的团支书,2014级生工专业党支部书记,每天尽心尽力为班级与学院服务,做好带头表率。虽然各自活跃的学生组织不同,但是他们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不以功利心参与学生活动,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

■A11

一直‘屈居’专业第二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遗憾,而专业第一是李媛媛,则是我最大的安慰。”这句笑言出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晔之口,李媛媛是他的女友。这对包揽专业前两名的毕业生学霸情侣,四年里共囊括53张荣誉证书、累计各类奖学金8.6万元。李晔和李媛媛,一路你追我赶,共同成长,双双保研到复旦大学。在他们眼里,携手学习与奋斗,是青春与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特约通讯员 马晗秋

求索同路的相知最美好

李晔和李媛媛,都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均为中共党员,均曾获国家奖学金、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综合课程奖学金等。2017年共同荣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李晔热爱运动,连续四年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联赛长绳项目并获团体一等奖;李媛媛热心公益,曾获校十佳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毕业时,整理证书,他们才发现,一步步走到今天,足足可以摆放成一个大大的“”形。两人回望初入华理读生物工程专业时,彼此也有过对未来的迷茫,然而他们深知,迷茫并不是懒惰的借口。

据了解,李晔与李媛媛虽然同在一个专业,但并不在一个班级。大二时,一次偶然的优秀学长答疑活动让他们相识了,擅长不同科目的他们在互相钦佩之余,也暗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自此,他们开始发挥“1+1>2”的效用,爱情也悄然在彼此心中萌发。

他们共同参与互助小组等活动,在为同学们互助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他们一起泡图书馆刷题,分工复习,共享笔记,共同准备各类答辩;组会前,他们会先听一遍对方发言,然后提出刁钻问题,从而让对方准备更加充分;当其中一个人实验中或者学业上遇到难题而心情烦躁时,另一个人总会耐下心来,帮他分析情况,梳理思路,一起想解决方案。

李媛媛与李晔一直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李晔高中时期的学姐与男友自北京大学双双考入斯坦福大学深造。身边有这样优秀的情侣作榜样,李媛媛和李晔携手前进更有动力了。

一起获得的科研荣誉更值得珍惜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叶公杼夫妻,在1996年一同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今年2月,这对为美国生物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夫妻又获得了Vilcek生物医学奖。这对科学伉俪的故事令李晔与李媛媛深受感动,他们说:“一起获得的科研荣誉更让我们珍惜。

事实上,在携手求索的几年里,李媛媛和李晔活跃在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中。数模大赛、“东华杯”化学竞赛、化工原理大奖赛,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校领导们的现场翻译席……作为不同“大创”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探究自身课题的同时,也会交流彼此的实验进展,共同分析问题和改进方案。

去年,李媛媛、李晔还和团队一起代表华理出征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在备战过程中设计出新型发光搅拌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美国波士顿向世界大学生展示了华理本科生的风采,一举斩获了国际金奖。

然而,在美国参赛之前,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初选递交材料时,李媛媛由于一个小疏忽没有通过申请。这时,李晔不仅安慰女友情绪,还帮她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所在,思考解决措施。最终他们决定,给面试老师发邮件,再争取一次机会,也让老师看到他们的诚意。最终,李媛媛凭借自己的努力,与男友一起站到了美国的领奖台上。

与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原来自己所学只是冰山一角,这个领域远比他们所想的要大得多,他们的路还很长,要一起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做些实事

虽然是“学霸”,但李晔和李媛媛在课余十分热爱学生工作,一个活跃于学校,忙碌于体育节、啦啦操大赛与学代表提案审查;另一个则是班里的团支书,2014级生工专业党支部书记,每天尽心尽力为班级与学院服务,做好带头表率。虽然各自活跃的学生组织不同,但是他们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不以功利心参与学生活动,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

大二暑假,学院组织了到浙江天台桐柏岭的支教活动。两人满怀欣喜地报了名,与同学一起备课、排课表、安排活动。然而到了之后,他们才真正明白“支教”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们发现山区里的留守儿童缺少的不仅是知识,更缺乏渴求知识的心。眼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们想通过展示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天空多么辽阔,进而产生走出去的想法。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家访,想从家长入手,为孩子们带来真正的改变。虽然力量微弱,但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助到别人。

终于,一个月后的毕业晚会上,他们看到了那群孩子的改变,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最本真的单纯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支教虽苦,但是值得。公益是一生的修行,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李媛媛说道。

谈及三年的相处,李媛媛说:“是他让我从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变成更好的我。”李晔则表示:“是她让我学会了坚持,我不能再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不是一个人了。

李媛媛和李晔都希望可以成为彼此的“分子伴侣”,单方面付出而不求回报。他们愿在这场棋逢对手的冒险中,一起经历、各自战斗、彼此鼓励与陪伴。而今,男生直博,女生硕博连读,他们希望能在未来共同交出更满意的成绩单。

第A01版、第A11版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8-06-28  |  作者:刘昕璐 马晗秋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8-06/28/content_63420.html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8-06/28/content_63432.html


  【上海发布】:【最新】今起5天,华理工又双叒叕给毕业生送红烧肉啦!

    演绎“舌尖上的送别”,是华理延续多年的经典环节,今年的毕业季当然不例外!没错,毕业生还会领到华理为他们精心准备的礼物——华理冠名的红烧肉。可凭券于6月25日--29日午餐时段在徐汇校区第三、第四食堂免费领取红烧肉一份。你是哪年毕业的?还记得作别母校时,那块红烧肉的滋味吗?戳图来感受一下↓


原文来源:  上海发布  |    发表时间:2018-06-25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n_tQn5_LSWobXeufhGkeA


【央广网】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华东理工大学首届“励志计划”学子华丽转身

央广网上海6 月29 日消息 (记者 唐奇云)“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田恒在入读华东理工大学之初写下了这样的目标,而如今,他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

原来,四年前定下“低标准”的田恒与多数人相比,入学方式略有不同——2014年,华东理工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通道。这一年,有42名农村学子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而田恒就是其中之一。

田恒

跟其他同学比,基础差,没信心。”虽然基础相对较弱,但在华理的四年间,“田恒们”非但没有掉队,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首批“励志计划”学子堪称实现“逆袭”。

除了勤奋 没有捷径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田恒有什么学习秘诀?“除了勤奋,没有捷径。”说完这句话,田恒腼腆地笑了。

田恒就读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入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而他的勤奋不仅是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逐步稳坐专业第一,更多的体现是自律和专注:大学四年,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精力,甚至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

如今,已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的田恒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反而对未来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做科研是很磨人的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我会慢慢找方法。

像田恒一样,华理“励志计划”的首届毕业生都相信勤奋的力量:大学四年里,共有82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5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成功;就业的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敢于自立 必将自强

在靳惠宇的奋斗目标里,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条拦路虎。为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首届雏雁俱乐部理事会成员(前排)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2015年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的“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则使他们更加自立,靳惠宇就是首批建设者。该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

得到爱 也给予爱

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方宏龙(左)和靳惠宇(右)

初入大学,方宏龙曾无措和迷惘: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方宏龙,这也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

针对此,校方的学业帮扶有的放矢: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方宏龙他们的困扰,4名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报效桑梓 矢志不渝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来自云南寻甸县的杭天琳在四年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并利用暑假到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尽管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却一直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纠缠不休”。尽管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但不放弃努力的她终于收到了“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伸来的橄榄枝。“如果被录用,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了。”杭天琳说道。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舞台上,“励志计划”学子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在今天(29日)举行的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后,这批“华理最年轻校友”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8-06-29  |  作者: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80629/t20180629_524286744.shtml

 

【上观新闻】跨越城乡,走出寒门,逆袭交卷,“励志计划”首届学子今天超预期毕业了!

在“励志学子”靳惠宇的“小目标”中,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则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

过四级、不挂科、回老家。”4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定下自己质朴无华的“小目标”;4年后的今天(29日),田恒身着学位服,挺直腰杆、正冠拨穗,走到2018届毕业典礼台前,他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而且是硕博连读。

田恒

逆袭如他,只因起点不同。“跟其他同学比,基础差,没信心。”2014年,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华东理工按部署实施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高校专项计划——“励志计划”,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乡村学子享受优质高教资源开辟绿色通道。那一年,有42名勤奋好学的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

跨越城乡,走出寒门,田恒就是其中一员。他们非但没有掉队,还交出与同届学子相比毫不逊色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对口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当天,多名“励志计划”学子获得全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团员表彰。

从听不懂高数课,到稳坐专业头家

从担心挂科到专业头家,田恒腼腆地说,“除了勤奋,没有捷径。”田恒就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进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再复习巩固。”大学四年,他从未缺过一堂课,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每天清早6点多起床,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就这样,田恒从“不会学”到“会学习”,信心与成绩同步走高——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初入学府的方宏龙也曾迷惘无措:陕西省高考不考外语听力,办公自动化软件也少有接触。为此,校方专门安排学习辅导班,对其重点进行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强化培训;大学英语党支部也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培养等方面针对性指导……“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承诺疏解了痛点,还激发出潜能:4名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了英语专业、1人辅修了计算机专业。

像田恒、方宏龙一样,“励志计划”首届毕业生中,共有82次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成绩保研,5人通过努力考研成功;就业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靳惠宇和方宏龙

勤工助学这四年,没花家里一分钱

在“励志学子”靳惠宇的“小目标”中,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则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这四年没花家里一分钱。

为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入校即能上岗”。华理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表示,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像靳惠宇一样,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1万块钱;杭天琳连续3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一处报亭的经理……

在勤办超市整理货架

至今,这项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推出的“励志计划”,已惠及253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农村学子,一年招得比一年多。在凝聚励志学子的“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从筹建期起,他们熬过通宵,有过失落,最终一起完成了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制定,以及会徽、会旗和会员成长记录手册设计,负责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如今,方宏龙从俱乐部第一届副理事长变成了俱乐部“指导老师”,手把手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甘愿“山里来山里去”,百分百投身志愿服务

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方宏龙至今记得:“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时任校长带队“送考上门”;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了免费机票;提前入学后,又是组班集训帮扶学业……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关爱,分享给更多农村娃。

而从寻甸县考出来的杭天琳也开心地告诉记者,“我的‘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就等体检通知。”她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本科四年,她一直关注时政,利用暑假到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尽管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却一直准备《行政能力测试》、《申论》等公务员考试环节。“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

杭天琳

崔姗姗介绍,“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比例达100℅。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场上,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华理“小蜜蜂义工队”活动,有他们整理废旧书籍、回收废旧衣物的辛劳;华理“爱心宿舍”活动,有他们为校园绿色环保付出的努力;“无偿献血”倡议一发出,他们又毫不犹豫撸起袖子……

他们分布在各个院系专业,却共有一个班名:“励志明德班”。今天毕业典礼上,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曲景平告诉全部18个分会场的应届毕业生,“做奋斗者就要励志,做志向远大的追梦人;做奋斗者就要明德,做顶天立地的爱国者。

做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志愿者后留影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18-06-29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94697

 

【上观新闻】成双成对毕业季:南北疆姐妹花留美深造再做同学,学霸情侣拿 8 万奖学金保送读博

小美,美合日阿依·麦麦提敏,来自南疆之南的和田;小布,布丽德尔青·加尔恒,来自北疆之北的阿勒泰。然而,天山南北、相隔千里的她俩,却在上海因医药结下姐妹情缘。

今天(27日),“小美”和“小布”,像往常一样,成双成对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不仅一起当选优秀毕业生,还拿到录取通知书将一同赴美读研,续写同校同窗之谊。她俩被同学们称为“姐妹花”,因为用两人自己的话说:“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

小布的父母,也是小美的干爸干妈,她们从新疆远道而来,祝贺这对生日只差3个月的“姊妹”毕业。“这还是在她们读大学期间第一次来上海呢,真是没想到她们学得那么棒!”爸妈的语气为女儿而骄傲。而且,她俩与同为医生的两个妈妈一样,立下从医之志。

跨洋同窗六七年,万里医缘结一生

小美,美合日阿依·麦麦提敏,来自南疆之南的和田;小布,布丽德尔青·加尔恒,来自北疆之北的阿勒泰。然而,天山南北、相隔千里的她俩,却在上海因医药结下姐妹情缘。

2013年高考时,这对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女生一起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读预科,此时两人还并不熟悉,只是在同一场合分别做过两个少数民族语种的主持人。次年入读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她俩都进了康复治疗学专业,而且都是物理治疗方向。小美、小布说,彼此发现“似曾相识”,于是感觉“相见恨晚”。

然而,她俩随即面临共同挑战,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读小学起,小美的严父就要求她天天晨读,为她的汉语纠音;而小布从小接受双语班教育,要不是医生妈妈的建议,自己会走上播音主持之路——因此,她俩的汉语根本没问题。但英语水平,就与其他同班同学相去甚远。因此,老师曾建议小美放弃英语、选读日语,以便与别人相对处在一条“起跑线”上。

姐妹花很要强,在座谈中主动要求学校对自己别设“优惠条件”,不予任何照顾,“同学怎么样,我们也怎么样”。而日常,她俩为英语补课付出多倍努力,每天每天结伴学习,还请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为自己纠错。

功夫不负,不仅曾经担心过不了的大学英语四级早不在话下,“六级也过了,雅思也过了。”小美说,她本科4年,除了第一次考英语挂科,之后不但没有任何科目重修,各种专业课成绩都具有同样竞争力,每次拿到奖学金。在海外访学机会的学力比拼中,姐妹花从全年级100多个学生中最终“40进10”双双脱颖而出,同赴美国杜肯大学的全美一流学科——康复治疗专业游学3个月。

要知道,全校历史上还不曾有新疆学子赴美访学。洋教授也满意地给她俩都写了推荐信,果然好事成双,姐妹花成功申请同一专业,8月就将留美深造。有意思的是,小美继续她的物理康复治疗方向,而小布则自主调整为言语康复治疗方向。上海中医大老师告诉她俩,康复往往需要综合性、复合型治疗方案,两人互补可以“1+1>2”。

这也是我们的小约定,因为我们的大目标是一起创业开康复诊所。”小布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希望读出学位,再工作几年,积累临床经验,回新疆开诊所,“我们家乡的康复治疗理念和实践都还不够,人才太紧缺,病人很需要。

包揽专业前两名,荣誉证书53

这个毕业季,“成双作对”的无独有偶。这不,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对“本家”情侣,本周也携手步入毕业典礼现场。

李晔和李媛媛,都是华理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一直‘屈居’专业第二,是我大学最大的遗憾;而专业第一的李媛媛,则是我最大的安慰。” 爱情、学业双丰收,两人已双双保送复旦大学读博。

这对“学霸”均为中共党员,均曾获国家奖学金、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综合课程奖学金等,去年一起摘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李晔热爱运动,连续4年代表华东理工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联赛长绳项目并获团体一等奖;李媛媛热心公益,曾获全校十佳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据统计,两人在读期间共获53张荣誉证书,累计拿下各类奖学金8.6万元。

李晔与李媛媛虽在一个专业,但不在一个班级。大二时,一次偶然的优秀学长答疑活动让他们相识,擅长不同科目的两人在互相钦佩之余,也暗下决心更加努力。强强联合发挥出1+1>2的效能,他们一起泡图书馆刷题,分工复习,共享笔记,共同准备各类答辩;开组会前,他们先听一遍对方发言,然后提出刁钻问题,从而让对方准备更加充分。

一次,李媛媛因为生病住院,不能到校上课。李晔便承担起每天送作业、送零食的任务。看着女友左手打吊瓶,右手写作业的样子,李晔又心疼又为她骄傲。

虽是学霸,李晔和李媛媛在课余十分热爱学生工作,也一起到山区支教留守儿童。一个活跃于学校,忙碌于体育节、啦啦操大赛等;另一个则是2014级生工专业党支部书记,每天尽心为班级与学院服务。谈及三年相处,李媛媛说:“是他让我从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变成更好的我。”李晔则说:“是她让我学会了坚持,我不能再什么都无所谓,我不是一个人了。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18-06-27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94530

 

【文汇 APP 】这些孩子是这样逆袭的——四年前目标是“不挂科”,现在他们保送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

这,是一个特别的故事。

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写下了自己的目标: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四年后,田恒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

优秀如他,为何当初定下那么低标准的目标?

跟其他同学比,基础差,没信心。”这源于田恒的入学方式有些不同——2014年,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华理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通道。这一年,有42名勤奋好学的农村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田恒即为其中之一。

虽然基础相对较弱,但在华理四年,“田恒们”非但没有掉队,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两人参与西部支教,一人参加“西部计划”,两人参军入伍归来……

那么,这批“励志计划”首批学子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

除了勤奋 没有捷径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田恒有什么学习秘诀?

除了勤奋,没有捷径。”说完这句话,田恒腼腆地笑了。

田恒就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入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就这样,田恒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成绩也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田恒的勤奋,更多的体现是自律和专注:大学四年,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精力,甚至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

就是践行了华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虽然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田恒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反而对未来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做科研是很磨人的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我会慢慢找方法。

像田恒一样,华理“励志计划”的首届毕业生都相信奋斗的力量:大学四年中,共有82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继续深造的学生中,七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五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成功;就业的学生中,一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敢于自立 必将自强

在靳惠宇的奋斗目标里,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四年过去,他很开心自己完成了这个目标。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除了靳惠宇,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一万块钱;杭天琳连续三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报亭的经理……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的成立则使他们更加自立。

2015年,华理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希望搭建平台,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在筹建俱乐部的八个月里,他们熬过通宵,有过失落和困惑,但最终团队一起完成了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会徽、会旗和会员成长记录手册的设计。

俱乐部成立后,靳惠宇担任俱乐部第一届理事长、方宏龙担任副理事长、杭天琳任秘书处部长,负责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现在,方宏龙则成为了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得到爱,也给予爱

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方宏龙开始一一细数起来:“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的校长亲自带队“送考上门”;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的免费机票;提前入学集训,学业帮扶,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

初入大学的方宏龙曾无措和迷惘: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方宏龙,这也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学校的学业帮扶,给他们带来了信心: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方宏龙他们的困扰,四名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三人辅修英语专业、一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感受温暖,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励志计划”学子将爱心播撒: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场上,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华理“小蜜蜂义工队”活动里,有他们整理废旧书籍、回收废旧衣物的辛劳;华理“爱心宿舍”活动,有他们为校园环保与绿色付出的努力;“无偿献血”倡议一发出,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据崔姗姗介绍,“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是100℅。

报效桑梓 矢志不渝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6月25日,杭天琳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一刻,她已期待很久。

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并利用暑假到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尽管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却一直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纠缠不休”。

然而,运气却似乎一而再地与杭天琳开玩笑,她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虽然有些气馁,但她不放弃努力。终于,“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如果被录用,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了!”杭天琳说。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舞台上,“励志计划”学子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6月29日的毕业典礼后,他们的人生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原文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微信号  |  发表时间:2018-06-29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180629/202167.html

 

【文汇 APP 】包揽专业前两名、 53 张荣誉证书、累计获奖学金 8.6 万元……华理学霸情侣双双保送复旦,青春与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李晔  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

李媛媛  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

2人均为中共党员,均曾获国家奖学金、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综合课程奖学金等。2017年共同荣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李晔热爱运动,连续四年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联赛长绳项目并获团体一等奖;李媛媛热心公益,曾获校十佳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一直‘屈居’专业第二是我大学最大的遗憾,而专业第一是李媛媛,则是我最大的安慰。”这句笑言,出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晔之口,李媛媛是他的女友。

包揽专业前两名、53张荣誉证书、累计各类奖学金8.6万元,李晔和李媛媛这对“学霸情侣”,一路你追我赶,共同成长,双双保送到复旦大学读博。也许,这才是青春与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求索同路的相知最美好

初入华理读生物工程专业,李晔和李媛媛也有过对未来的迷茫,然而他们深知,迷茫并不是懒惰的借口。

李晔与李媛媛虽然同在一个专业,但并不在一个班级。大二时,一次偶然的优秀学长答疑活动让他们相识了,擅长不同科目的他们在互相钦佩之余,也暗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

强强联合,自此他们开始发挥1+1>2的效用。

他们共同参与互助小组等活动,在为同学们互助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他们一起泡图书馆刷题,分工复习,共享笔记,共同准备各类答辩;组会前,他们会先听一遍对方发言,然后提出刁钻问题,从而让对方准备更加充分;当其中一个人实验中或者学业上遇到难题而心情烦躁时,另一个人总会耐下心来,帮他分析情况,梳理思路,一起想解决方案。

大二下学期,李媛媛因为生病住院,不能到学校上课。李晔便承担起每天送作业、送零食的任务。看着李媛媛左手打吊瓶,右手写作业的样子,李晔又心疼又为她感到骄傲。

李媛媛与李晔一直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李晔高中时期的学姐与男友自北京大学双双考入斯坦福大学深造。身边有这样优秀的情侣作榜样,李媛媛和李晔携手前进更有动力了。

一起获得的科研荣誉更值得珍惜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叶公杼夫妻,在1996年一同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其实这来自妻子的坚持。1995年叶公杼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因为詹裕农未获提名而婉言拒绝了这一殊荣,直到次年丈夫也获提名。今年2月,这对为美国生物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夫妻又获得了Vilcek生物医学奖。

这对科学伉俪的故事令李晔与李媛媛深受感动,他们说:“一起获得的科研荣誉更让我们珍惜”。

携手求索的几年,李媛媛和李晔活跃在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中:数模大赛、“东华杯”化学竞赛、化工原理大奖赛,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校领导们的现场翻译席……作为不同“大创”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探究自身课题的同时,也会交流彼此的实验进展,共同分析问题和改进方案。

2017年,李媛媛、李晔还和团队一起代表华理出征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在备战过程中设计出新型发光搅拌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美国波士顿向世界大学生展示了华理本科生的风采,一举斩获了国际金奖。

然而,在美国参赛之前,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初选递交材料时,李媛媛由于一个小疏忽没有通过申请。这时,李晔不仅安慰女友情绪,还帮她理清思路,分析问题所在,思考解决措施。最终他们决定,给面试老师发邮件,再争取一次机会,也让老师看到他们的诚意。李晔说:“我当时并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而是第一时间与她一起探讨解决办法,这样既分散了她的注意力,也能够让我们最后一起参加比赛。她这么优秀,一定可以的。”最终,李媛媛凭借自己的努力,与男友一起站到了美国的领奖台上。

与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原来自己所学只是冰山一角,这个领域远比他们所想的要大得多,他们的路还很长,要一起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做些实事

虽然是“学霸”,李晔和李媛媛在课余十分热爱学生工作,一个活跃于学校,忙碌于体育节、啦啦操大赛与学代表提案审查;另一个则是班里的团支书,2014级生工专业党支部书记,每天尽心尽力为班级与学院服务,做好带头表率。虽然各自活跃的学生组织不同,但是他们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不以功利心参与学生活动,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

大二暑假,学院组织了到浙江天台桐柏岭的支教活动。两人满怀欣喜地报了名,与同学一起备课、排课表、安排活动。然而到了之后,他们才真正明白“支教”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们发现山区里的留守儿童缺少的不仅是知识,更缺乏渴求知识的心。眼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们想通过展示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天空多么辽阔,进而产生走出去的想法。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家访,想从家长入手,为孩子们带来真正的改变。虽然力量微弱,但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助到别人。

终于,一个月后的毕业晚会上,他们看到了那群孩子的改变,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最本真的单纯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支教虽苦,但是值得。公益是一生的修行,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李媛媛说。

谈及三年的相处,李媛媛说:“是他让我从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变成更好的我。”李晔则表示:“是她让我学会了坚持,我不能再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不是一个人了。

李媛媛和李晔都希望可以成为彼此的“分子伴侣”,单方面付出而不求回报。他们愿在这场棋逢对手的冒险中,一起经历、各自战斗、彼此鼓励,希望能在未来给母校和社会交出更满意的成绩单。

原文来源: 文汇APP  |  发表时间:2018-06-27  |  作者:马晗秋

原文链接: 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180627/201971.html

 

【新民网】为他们的自强和努力点赞 华理“励志计划”首届学子逆袭毕业

图说:今年首批“励志计划”学子毕业  来源/学校供图

4年前,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华理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42名勤奋好学的农村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今年,首批“励志计划”学子毕业。他们尽管基础相对薄弱却从未掉队,还交出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大学四年,共有82次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12人继续深造,其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20人直接工作,其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

除了勤奋  没有捷径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田恒实现了“逆袭”。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写下了自己的目标: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刚入学时,田恒觉得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就这样,田恒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成绩也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大学四年,他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精力,甚至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除了勤奋,没有捷径。”说完这句话,田恒腼腆地笑了。

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除了靳惠宇,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一万块钱;杭天琳连续三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报亭的经理……

图说:徐汇校区学校大门  来源/校方网站

得到爱,也给予爱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 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初入大学,方宏龙曾感到无措和迷惘: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方宏龙,这也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学校的学业帮扶,给他们带来了信心:“励志计划”的学生们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方宏龙他们的困扰,还帮助他们在学业之路上走得更好了。经过帮扶,4名“励志计划”学生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励志计划”学子们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场上,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华理“小蜜蜂义工队”活动里,有他们整理废旧书籍、回收废旧衣物的辛劳;华理“爱心宿舍”活动,有他们为校园环保与绿色付出的努力;“无偿献血”倡议一发出,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据崔姗姗介绍,“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是100℅。

报效桑梓 矢志不渝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这一刻,杭天琳已期待很久。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并利用暑假到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然而,运气却似乎一而再地与杭天琳开玩笑,她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虽然有些气馁,但她不放弃努力。终于,“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如果被录用,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了!”杭天琳说。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舞台上,“励志计划”学子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今天是他们的毕业典礼,今后他们的人生又将翻开新的篇章。

原文来源: 新民网  |  发表时间:2018-06-29  |  作者:易蓉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401631.html?153027060122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新民网】:华理学霸的爱情:包揽专业前两名 携手科研获成果

图说:李晔与李媛媛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下同)

一直‘屈居’专业第二是我大学最大的遗憾,而专业第一是李媛媛,则是我最大的安慰。”这句笑言,出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李晔之口,李媛媛是他的女友。

包揽专业前两名、53张荣誉证书、累计各类奖学金8.6万元,李晔和李媛媛这对“学霸情侣”,一路你追我赶,共同成长,双双保送到复旦大学读博。也许,这才是青春与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强强联合, 1+1 >2

李晔与李媛媛虽然同在一个专业,但并不在一个班级。大二时,一次偶然的优秀学长答疑活动让他们相识了,擅长不同科目的他们在互相钦佩之余,也暗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

他们一起参与互助小组等活动,在为同学们互助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他们一起泡图书馆刷题,分工复习,共享笔记,一起准备各类答辩;组会前,他们会先听一遍对方发言,然后提出刁钻问题,让对方准备更加充分;当其中一个人实验中或者学业上遇到难题而心情烦躁时,另一个人总会耐下心来,分析情况,梳理思路,寻找解决方案。

大二下学期,李媛媛生病住院,不能到学校上课。李晔就每天送作业,送零食。看着李媛媛左手打吊瓶,右手写作业的样子,李晔又心疼又骄傲。

李媛媛与李晔一直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李晔高中时期的学姐和男友自北京大学双双考入斯坦福大学深造,身边有这样优秀的情侣作榜样,他们携手前进更有动力了。

图说:李晔与李媛媛的荣誉证书

携手科研一同摘奖

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叶公杼夫妻,在1996年一同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今年2月,这对为美国生物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夫妻又获得了Vilcek生物医学奖。这对科学伉俪的故事令李晔与李媛媛深受感动,他们说:“一起获得的科研荣誉更让我们珍惜”。

携手求索的几年,李媛媛和李晔活跃在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中:数模大赛、“东华杯”化学竞赛、化工原理大奖赛,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校领导们的现场翻译席……作为不同“大创”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探究自身课题的同时,也会交流彼此的实验进展,共同分析问题和改进方案。

2017年,李媛媛、李晔还和团队一起代表华理出征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在备战过程中设计出新型发光搅拌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美国波士顿向世界大学生展示了华理本科生的风采,一举斩获了国际金奖。

图说:李晔与李媛媛

互相扶持做“分子伴侣

李晔和李媛媛的课余生活也十分活跃,他们心有共识——不以功利心参与学生活动,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

大二暑假,学院组织了到浙江天台桐柏岭的支教活动。两人满怀欣喜地报了名,与同学一起备课、排课表、安排活动。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们发现山区里的留守儿童缺少的不仅是知识,更缺乏渴求知识的心,他们想通过展示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天空多么辽阔。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家访,想从家长入手,为孩子们带来真正的改变。虽然力量微弱,但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助到别人,“支教虽苦,但是值得。公益是一生的修行,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李媛媛说。

谈及三年的相处,李媛媛说:“是他让我从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变成更好的我。”李晔则表示:“是她让我学会了坚持,我不能再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不是一个人了。

李媛媛和李晔都希望可以成为彼此的“分子伴侣”,单方面付出而不求回报。他们愿在这场棋逢对手的冒险中,一起经历、各自战斗、彼此鼓励,希望能在未来给母校和社会交出更满意的成绩单。

原文来源: 新民网  |  发表时间:2018-06-27  |  作者:易蓉 马晗秋

原文链接: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400931.html?1530105260380 =

 

【周到上海】四年前 首届“励志计划”学子进入华理,四年后他们华丽转身

四年前,作为教育部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大学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通道。这一年,有42名勤奋好学的农村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

四年后的今天,他们非但没有掉队,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

至今,“励志计划”已惠及253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农村学子。其中 ,2014 级 42 人、2015 级 55 人、2016 级 78 人、2017 级 78 人。

华东理工大学将“励志计划”学生组成“励志明德班”,鼓励他们争做“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华理人。

这批“励志计划”首批学子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

除了勤奋 没有捷径

田恒即为其中之一。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写下了自己的目标: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四年后,田恒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田恒有什么学习秘诀?

除了勤奋,没有捷径。”说完这句话,田恒腼腆地笑了。

田恒就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入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就这样,田恒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成绩也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田恒的勤奋,更多的体现是自律和专注:大学四年,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精力,甚至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

就是践行了华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虽然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田恒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反而对未来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做科研是很磨人的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我会慢慢找方法。

像田恒一样,华理“励志计划”的首届毕业生都相信奋斗的力量:大学四年中,共有82次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5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成功;就业的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敢于自立 必将自强

在靳惠宇的奋斗目标里,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四年过去,他很开心自己完成了这个目标。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除了靳惠宇,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一万块钱;杭天琳连续三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报亭的经理……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的成立则使他们更加自立。

2015年,华理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希望搭建平台,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在筹建俱乐部的八个月里,他们熬过通宵,有过失落和困惑,但最终团队一起完成了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会徽、会旗和会员成长记录手册的设计。

俱乐部成立后,靳惠宇担任俱乐部第一届理事长、方宏龙担任副理事长、杭天琳任秘书处部长,负责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现在,方宏龙则成为了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得到爱,也给予爱

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他想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方宏龙开始一一细数起来:“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的校长亲自带队“送考上门”;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的免费机票;提前入学集训,学业帮扶,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

初入大学的方宏龙曾无措和迷惘: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方宏龙,这也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学校的学业帮扶,给他们带来了信心: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方宏龙他们的困扰,4名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感受温暖,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励志计划”学子将爱心播撒: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场上,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华理“小蜜蜂义工队”活动里,有他们整理废旧书籍、回收废旧衣物的辛劳;华理“爱心宿舍”活动,有他们为校园环保与绿色付出的努力;“无偿献血”倡议一发出,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据崔姗姗介绍,“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是100℅。

报效桑梓 矢志不渝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6月25日,杭天琳开心地说。这一刻,她已期待很久。

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并利用暑假到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尽管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却一直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纠缠不休”。

然而,运气却似乎一而再地与杭天琳开玩笑,她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虽然有些气馁,但她不放弃努力。终于,“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如果被录用,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了!”杭天琳说。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舞台上,“励志计划”学子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6月29日的毕业典礼后,他们的人生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原文来源: 周到  |  发表时间:2018-07-01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A50CD7215938FCB23259269AB99BF4E0C3D63F6AC1878D0FBC7FB161B35F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