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全国两会委员积极履职议国是

20.03.2018  18:31

2018年3月3日到20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副校长钱锋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我校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教授与会,并就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推进原材料制造工业高质量智能转型发展、推进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科研项目立项安全风险预评估”制度、精准扶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提交了相关提案。《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以及央广网、中国发展网、新民网等媒体原发了近40篇两位委员积极履职的相关新闻,部分报道详见下文。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

中国教育报》: 12 位委员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钱锋委员: 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本报北京3月6日讯(记者 焦以璇)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说,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依然面临着工程专业设置过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不完善、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

钱锋建议,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强化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个性化培养,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另外,探索构建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形成多渠道学生发展路径。

钱锋认为,应建立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形成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此外,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工科教师队伍,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保障与支持。

第06版:新征程·新闻

原文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发表时间:2018-03-07  |    作者:焦以璇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3/07/content_495272.htm?div=-1


全国政协委员钱锋:

经济日报》: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原材料制造工业大而不强,发展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我国原材料制造工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中,创新水平亟待提高,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钱锋委员建议,一要突出原材料制造工业及其智能优化制造的战略地位,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研发体系,实施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要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做好“原材料制造工业智能优化制造”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研究新时代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及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科技问题、重大关键技术及路线图等。三要一体化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等,研发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原创性关键技术和系统。四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建设“原材料制造工业智能优化制造”示范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和人才培养体系。

原文来源: 经济日报 第8版 |    发表时间:2018-03-20   |    作者:李治国

原文链接: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8-03/20/content_358313.htm


蓝闽波委员

中国科学报》: 建立科研项目立项安全风险预评估制度

    本报讯(记者黄辛)“科学研究的未知性决定了实验室安全的复杂性,随着我国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当前实验室安全形势严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蓝闽波教授建议,建立“科研项目立项安全风险预评估制度”,减少实验室安全风险。

    蓝闽波表示,我国在科研实验的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尚属空白,目前科研项目申报中主要对项目的意义、创新性、可行性及相关工作基础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与审核,但对实验项目涉及的安全内容至今未进行明确要求,导致科研人员将工作重点全部放在研究成果上。而预先对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考虑尤其显得不足,未能充分考虑是否具备合适的安全硬件条件、是否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是否有处理安全风险的能力,以及是否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风险降至可接受范围。

    在他看来,许多被批准的科研项目是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也势必会影响我国科研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

    蓝闽波建议,对评估不达标的科研项目采取暂缓开展的方法,可以减少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1版   |    发表时间:2018-03-15 |    作者: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3/333200.shtm


人民政协报》:让中国标准走出国门

蓝闽波委员建议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出的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已成为行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使者”。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自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在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合作中茁壮成长。“一带一路”不仅惠及国内百姓,更是造福世界人民。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一带一路”,回顾过去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带一路”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建言中的热词之一。

高校、科研院所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也应该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亲历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蓝闽波认为,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优良的知识体系和完善的教育资源,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此重要资源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服务。他呼吁国家相关部委鼓励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中。

据蓝闽波介绍,近年来受经济问题的困扰,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出现停滞现象,急需与中国在进行多领域合作中达到其再次振兴的目的;还有东南亚一些欠发达的国家,科技基础较差,急需大量技术支持,因此对中国的技术非常渴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尽快让中国的企业融入当地国家建设,让中国的技术助推当地发展,将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由此,蓝闽波建议,要根据“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加以应对;在国家相关机构的帮助下,让中国国家标准成为相关国家的标准,可以减少企业在投入技术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技术纠纷。

对于已经具有完备的技术基础的国家,他建议,应采取相应措施,有组织地安排企业与有技术能力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帮助相关国家建立适用标准,也可让中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与当地企业合作,加强对相关国家的科技、管理和技术工人的培训,以扩大对中国技术的了解和使用。

在调研中,蓝闽波发现,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类人员的培训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建议可通过国家支持、企业配套的方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培训。该专项资金可以采用竞争性方法执行。”

此外,蓝闽波还着重提醒,对于一些欠发达国家,许多企业在参与当地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标准的缺失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政策,推进国家标准和建设规范走出国门。”

原文来源:  人民政协报  |    发表时间:2018-03-12  |    作者:王硕

原文链接:  http://epaper.rmzxb.com.cn/detail.aspx?id=419598


中国经济导报》:钱锋委员:打破条框藩篱培养工程人才

    中国经济导报讯  前方记者张洽棠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驱动的新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固有学科之间、校企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钱锋认为我国工程专业设置过细,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设置、调整的灵活性不够,不利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新的工科专业。而且,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所需的课程开设滞后,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动力和机制不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难以推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学科和院系间泾渭分明、难以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高校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向日益增加,绝大部分教师的工程实践止步于实验室模拟。”他表示。
    钱锋建议,要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项目平台,探索建立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强化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个性化培养,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科人才需求,制定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规范;建立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尽快出台促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指导意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条件保障与支持,实质性提高工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原文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    发表时间:2018-03-16  |    作者:张洽棠

原文链接:  http://www.ceh.com.cn/xwpd/2018/03/1051355.shtml


中国科学报》:新时代,师道何往

■本报记者 陈彬 温才妃 王之康 见习记者 许悦

    “兴国必先兴师。”这是今年年初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第一条。国家为此设定了目标: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无可指摘。然而,在重要贡献的背后,依然存在着教师总量不足,师资结构、待遇不合理,师德建设须跟进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兴国兴师的瓶颈。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此展开了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校企融合机制

    在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

    当前高校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多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众所周知,在对于教师的评价中,论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对于从事应用型研究的教师,除非在某个项目或领域作出很大成果,否则很难获得应有的评价。另一方面,一位教师在科研上所获的建树,也往往比同级别的教学成果更受重视。如此行事,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培养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教师队伍,自然是很不利的。因此,找到一个适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是很重要的。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大力倡导对人才的分类评价,这当然是顺应人才发展趋势的。但我担心在该意见落实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难落实的问题。因为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终究没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这方面,近些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的“工匠精神”便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在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中,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切实贡献的就是人才,并不会因为其身份而有所限制。以工科为例,我们有很多教师所作的贡献甚至会带动、支撑起一个产业,对这种人才的评价自然不能只看论文而下定论了。

    除此之外,教师队伍建设还应在深层次上打通行业、企业与高校的联系。仍以工科为例,在国外,很多工科教师都有在工厂等一线实际工作的经历,这方面尤以德国表现突出。我国虽然也有教师有这种实践经历,但毕竟还属少数。很多教师依然只专注论文,这也导致他们脱离实际,甚至都不敢进到工厂、企业去,因为他们对于生产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还有很多教师属于海外归国人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对于国内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如果这些人在归国后依然只会纸上谈兵,或局限于实验室模拟/模试研究,便很难真正满足行业的需求,发挥他们的真正能力。 这不仅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无益,对于工科学生的教育更会产生阻碍。因此,我们更应该要求这类教师走进企业,真正地了解企业、行业所需。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创新机制吸引一些工厂、企业的工程师,尤其是常年在行业第一线的专家,让他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在我国,教育的问题从来都不只关乎学校,而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话题。教师队伍建设同样也离不开学校与社会、企业深度融合参与。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引导企业联动校园,而全社会也应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观念,尤其是对“工匠”的观念,营造出公平、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如此,才能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才能让他们能够立足中国大地,作出属于自己的一番成就。

    《中国科学报》 (2018-03-20 第6版 两会)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8-03-20   |    作者:陈彬 温才妃 王之康 许悦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3/333414.shtm


经济日报》客户端:钱锋委员   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有待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就此建议,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驱动的新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固有学科之间、校企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图为钱锋委员。

钱锋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工程教育质量稳步推进,工程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但我国工程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等问题。比如,工程专业设置过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亟待提高等。

因此,钱锋建议,首先要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项目平台,建设体现高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 其次,强化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个性化培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第三,探索与实践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此外,还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工科教师队伍,促进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以解决工科教师“非工化”的问题。

原文来源: 《经济日报》客户端  |    发表时间:2018-03-06  |    作者:崔国强 李治国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