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身体"除雷" 移动监测技术将进入寻常市民家
东方网10月18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在“面对面”的传统诊疗时代,病人突发心梗前,医生很难主动掌握发病前的蛛丝马迹。但随着上海医疗诊断“大数据时代”来临,医学前端干预正日益成为现实。记者昨天从东方医院获悉,一种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庭和医院实时联动的移动监测技术已进入最后筹备阶段。这一代表目前智慧医疗最前沿的技术很快将走进寻常市民家,改变众多病人的命运。
移动监测为身体“除雷”
患有心脏病的人需要动态监测心脏,把一个随身听大小的诊断盒“背”在身上,记录下24小时内心脏的动静。检查结论将在事后由医生读取出具。遗憾的是,24小时监测不能确保完全记录下心脏的所有隐患,一些非常危险的致命因子也许会漏网;甚至于一些病人在监测过程中突发心梗等不及治疗。
在东方医院即将推出的移动心电监测技术方案中,关于“时间”的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利用3G或4G技术改造那个小盒子,一旦它在病人身上启动时,所有数据被同步到独立的第三方大数据分析中心,同时传输到心脏科医生手里。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生预设性的危险症状,小盒子同时向病人、数据中心和医院报警。负责这一项目的东方医院副院长许朝晖表示,其最大好处在于,能提前锁定心猝高危病人进行发病前期预监测,从而在最合适的时机采取干预手段。
据透露,这一基于大数据逻辑的智慧医疗还将被用于慢性病人的家庭管理。该院所在区域连接浦东几大居住区,希望接下来把这种移动监测技术用于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开展居家监测和追踪管理。
“扫一扫”让服务更精准
事实上,物联网技术已改变了传统医疗的很多方面。张云是东方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她每天要给几十个住院病人打胰岛素,“治疗规范要求每天打的部位不能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张云说,但传统以手工为主的操作流程中,她很难准确记住每个病人当天注射的部位,保证第二天及时换新位置,即使记在本子上,病人一多稍有懈怠也容易弄错。她的同事,其他病房的护士们也有这种苦恼。当输血病人很多时,即使逐一核对床号姓名血型,也不能保证杜绝全部差错。
现在,智能终端只要“扫一扫”病人腕带上的二维码,点触显示屏上的模拟腹部体位图,当天和前几日的注射部位就精确无误登记在册。同样,测体温的小护士,“扫一扫”的同时,用红外耳温枪对准病人耳朵,体温数据立即被蓝牙传输到病人二维码中。许朝晖说,当医生查房时,也开始运用云搜索、云储存,站在床头当场从检验报告库里查阅病人半小时前检查的结果。
费用问题是推广瓶颈
不过,好技术如何推广到更广泛领域,让更多病人受益,这个问题让很多有志于智慧医疗的专家感到困惑。“我们不会让享受到这些技术和服务的病人额外付费。”许朝晖说,移动监测设备大多成本高昂,而政府也不可能为这一块增加拨款。在他的推广计划中,有一项为社区病人“云读片”方案,让社区全科医生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人随时获得东方医院专家的远程读片和诊断服务。但由于谁来投资设备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这一方案暂时不能上线。公共医疗管理研究发现,在预防性医疗上每投入一块钱,可以为治疗节省10块钱。许朝晖说,智慧医疗发展太快,而相关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还没有跟上节奏,但从全球趋势来看,政府医保优先用于支付预防医疗费用,最终将大大节省病人和财政的治疗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