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研究、学科建设规划与教育质量评估研讨会召开
6月13-15日,2016院校研究、学科建设规划与教育质量评估研讨会在校召开,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专案主任、同济大学“爱思唯尔”兼职讲席教授常桐善率领美国院校研究专家团参加,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87所院校的200余位高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院校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与会,共同研讨如何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院校研究、学术规划和教育评估工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作用。我校副校长江波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江波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院校研究的支撑,在院校研究领域加强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十分必要。院校研究是同济大学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济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希望这样的研讨会平台能充分帮助大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界的同事们能及时分享国际最新研究和理念,希望借助于大学的研究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国大学的科学决策水平能够实现显著的提升,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科学决策的制度性基础。
宾州州立大学荣休教授、《院校研究新方向》前主编Fredericks Volkwein博士的两个主旨报告分别题为“在互联世界的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和“导航改革风潮:学习成果评估与绩效测量”。Volkwein博士指出,在互联世界中,院校研究(IR)正在从传统决策支持功能向以院校智能为基础的决策支持转型。IR的重要职能是要在科层制的行政系统和网络化的学术共同体之间发挥纽带的作用。尽管IR组织模式存在集中与分散的多种组合模式,但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规模较大的院校更加偏好集中化的组织模式。跟1990年代相比,IR的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拓展,具体包括六大领域:院校内外部报告、培养项目与招生研究、学术规划与研究方向、院校行政管理与财务分析、质量评估与成效评估,以及院校智能与院校数据仓库建设。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荣休助理教务长Robert Daly博士的两个主旨报告分别题为“院校研究职业成长的六个阶段”和“成为一个院校研究的领导者”。Daly博士指出,院校研究职业成长包括六个不断进阶的发展:数据报告人员、研究分析人员、评估专业人员、专业咨询顾问、战略咨询专家、战略预测专家。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院校研究领导者必须具备三重智慧:一是技术应用与研究分析的智慧,二是把握议题的智慧,三是把握情境的智慧。
匹兹堡州立大学助理副校长Jan Smith博士的主旨报告题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之成功要素”。Smith博士认为,院校规划有助于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院校发展路线图,充分利用优势和机遇并减少风险 ,在问题发生之前展开行动,为各发展项目建立优先序,促进对高校绩效的理解,有效使用有限的资源,以及促进校园各个部门的对话和交流。她认为一个成功的院校规划包含以下要素:组织各个层面重视规划、注重规划的有效性、积极引导院校变革、因地制宜制定规划、确定战略目标的优先序、将规划转化为行动、定期评估规划、保持规划的弹性和灵活性、就规划执行提供必要的培训、组织系统行动步调一致。
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处专案主任常桐善博士的两个主旨报告分别题为“高等教育大数据:整合型数据系统与学习分析”和“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运行模式:环境扫描与决策支持”。常桐善认为,大数据时代的院校决策必然走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循证决策。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从数据中产生的信息才有实质性价值,通过综合信息所产生的知识是决策的关键依据,以知识为基础的智慧是预测未来的力量。他介绍了加州大学IR工作的重点是环境扫描和决策支持,IR办公室始终致力于通过环境扫描提升院校研究服务质量和决策支持绩效。
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蔡三发的主旨报告题为“同济大学的院校研究”。他认为,中国IR工作环境与美国大为不同。同济大学在过去几年中,始终坚持将战略规划、院校研究和质量评估进行有效的整合,建设专业化的IR工作团队,构建行政与学术相融合的IR工作模式,积极对接学校决策支持的需求,努力寻求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与院系之间建立伙伴关系,适度寻求外部合作和拓展外部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太平洋大学院校研究办公室资深研究员曹小兵博士、太平洋大学传媒系系主任董庆文教授、东卡罗来纳大学副教务长周莹博士、东南密苏里大学助理教务长白康博士、加州杜鲁大学院校综合效能办公室主任唐美玲、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院校及院校效能研究行政主任王明晖等美国专家应邀参会,就“院校研究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与数据分析方法”、“学科建设规划、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院校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三大主题为中国院校研究专业人员进行小班授课,分享了美国IR主要应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复旦教育论坛》杂志主编熊庆年教授应邀出席主旨讨论,全体中国院校研究专业人员与美国院校研究专家就“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全球化:院校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进行了充分的对话。熊庆年指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国家战略,各省市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IR已经成为院校决策和院校竞争的一种内在需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与会人员就中国大陆高校IR的组织模式、业务职能、职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最后,大会联合主席常桐善和蔡三发对大会进行了小结。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环境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的IR专业化程度仍然亟待进一步发展,只有院校高层重视、院校内部协同、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外部合作,在全国和区域层面持续加强专业共同体建设,才能实现IR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而提供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