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回母校”活动走进同济大学

12.12.2016  16:07

      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发起的“院士回母校”活动,12月2日走进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两位杰出的院士校友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经历与人生感悟。至此,2016年“院士回母校”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两位院士校友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专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同济大学1955届建筑学专业校友魏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洁生产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同济大学1975届环境工程专业校友段宁。


魏敦山院士(左)与段宁院士(右)回到母校同济大学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常务副主任孙成华、王富、傅国亮,副秘书长于虹、张勇,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陈步君,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钟志华、党委副书记马锦明,来自全国相关省市教育系统、高校和中学的代表,同济师生代表等出席了活动。
      李卫红在致辞中表示,“院士回母校”活动是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联合推动的一项试点工作,此前已在清华、上海交大等九所国内著名高校成功举办,在青年学子中引起热烈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理想追求、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大师风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计划将这项活动持续推进,努力把它打造成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特色品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择业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杨贤金在致辞中表示,邀请两位院士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介绍自己的科技人生和成长之路,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经验和人生感悟,这是几代同济人之间的薪火相传。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以两位老学长为楷模,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相信“院士回母校”活动必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科学精神、感悟科技人生、规划职业生涯”为主题,同济大学专场活动重点聚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议题,让师生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重任。
        “院士访谈”为活动之重头戏。访谈一开始,背景屏上出现的两张纸页泛黄的学籍卡,将两位院士校友的思绪拉回到当年的青春岁月。


        段宁院士回忆,他先是下农村插队,后又当工人,有一天突然接通知,要从单位选拔几人到同济读大学,他有幸被选中,当时还不曾听说过给水排水专业……即便是这样被动地读上了这一专业,他表示,因当时“读书太不容易”,他一直怀有深厚的“读书情结”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魏敦山院士的记忆中,高中时一次偶然在同学家看见了建筑的图片,很感兴趣,考大学时就报考了“建筑”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他提及,1988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3座优秀建筑载入世界建筑史,其中就包括他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以及母校的文远楼。“我非常感谢母校的培养。”他说。
      同济大学正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两位院士校友对此十分关注。作为我国清洁生产的奠基人,段宁院士对“可持续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可持续发展”并非只是宏观、长远的战略,而是涉及当前的许多问题,是国际竞争的热点,直接关乎我国的竞争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除了政策、制度、策略、管理方面之外,关键是要发展高科技,掌握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取得必须依靠基础研究的突破。为此,他表示,大学在这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母校正积极致力于引领可持续发展,他为此“感到自豪”。
        对于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魏敦山院士认为,要“以人为本”,为此建筑师要博学、要创新,不能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对结构、通风、采光、材料、施工等其它方面有所涉猎,从而对建筑设计有全局的把握,有利于把建筑设计工作做好。
      访谈中得知,院士的日常生活原来并不单调,相反还丰富多彩。主持国内外一百余项建筑设计,获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专业造诣深厚,魏敦山院士生活中爱摄影、绘画、唱歌,还是京剧票友,他在现场即兴表演了一段京剧唱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现场互动环节,段宁院士回答了环境学院一位研究生关于实验室研究成果如何转化应用于实际、转化应用中又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提问。他认为,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和工程实际要紧密结合,实验室必须建设与生产实际一样的装置;对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他表示,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发展资源消耗少、污染低、效益好的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魏敦山院士回答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位研究生关于如何促进中国建筑文化走出去的提问。曾设计过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等数个国外建筑工程的魏敦山院士表示,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并尊重国外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
      最后,两位院士校友分别深情寄语母校,魏敦山院士祝福母校“把质量办得最好、为祖国建设做到完美”,段宁院士赠予母校“育人树魂”四字。
魏敦山院士向母校赠送汇集他部分建筑设计作品的《我的建筑观》图册,段宁院士赠送了他的著作《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一书。两位院士校友分别获赠本人入学当年的同济大学学籍卡的复印件,以及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同济校门模型纪念品。
      “本来以为院士作为学术权威是高不可攀的,没想到两位院士校友如此谦逊,言语那么朴实,他们的生活还很丰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感觉一点距离感都没有,也看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三学生许可同学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一学生周思琦也有同感:“我发现他们其实都是普通人,虽然才高学优、功成名就,但依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们身上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对科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激励着我们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活动过程中,这两位院士校友还受聘为母校创新创业导师,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为他们颁授证书。
      当天在校友会举行了午餐沙龙,两位院士与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一道,同青年师生进行了交流。

      “院士回母校”2016年系列活动已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等8座城市的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分别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 http://news.tongji.edu.cn/catv/?classid=5698&action=video&id=870&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