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一线采风】党组织就在学生身边 ——社会学院党委推动全程导师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04.01.2016  09:04

    编者按: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日前,根据中组部、市委组织部和市教卫工作党委的通知要求,专门召开了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为促进工作创新,加强经验交流,党委宣传部特辟专栏“党建一线采风”,对二级党组织抓党建强基础的特色工作进行采访报道,以飨师生读者。


    怎样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社会学院党委找到了有效的机制——全程导师制。通过全程导师制,学院的教师党员零距离回应学生需求,做到了“四全”,即全面规划大学生活、全程陪伴学生成长、全心投入关爱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真正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围绕服务主题做工作

      学院党委书记张广利表示:“‘服务’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鲜明主题。党中央要求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学校党委也提出把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上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模式。因此,学院党委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就应当围绕服务这一主题。”

    服务,就应当回应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本科4年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仅靠辅导员和班导师,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往往很难得到回应。”首先推行该制度的社会学系时任副系主任汪华说。为了弥补班级制、年级制只注重横向交流的不足,他们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纵向交流,形成包括高年级、低年级以及研究生在内的立体交流互动格局。

    全程导师制从2010年开始在社会学系的大三、大四学生中试点,2011年在学院全面推行。学院63名教职工党员中,除了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所有党员都担任了全程导师。由于党支部建在系上,每次系里讨论全程导师相关议题,党员教师都积极总结、交流经验,探索改进措施。学院党委也不定期举行学生和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全程导师制。

    党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以外,挤出时间赶到奉贤校区与本科学生交流,很多人都是晚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虽然辛苦,但党员教师们一直尽心尽力,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份责任,要真正为学生服务。高菁老师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这个政策能不能让学生受益,取决于每个老师的定位和思路。面对学生一张张满是期待、信任的脸,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有更深的思考。”李明波老师也认为:“我们要对社会发展、当今的现实及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


    多种个性化形式指导

    学院党委希望通过会议研讨与专项培训,打造一批集课程教学、项目指导、课程修读、学分管理以及经典导读、社会实践、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等众多职能于一身的“全程”导师,切实为学生的多种需求服务。

    围绕这一初衷,4个系各有做法。社会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3个系是4年一贯制,每位学生4年里跟随一位全程导师;社会工作系的学生每年能够换导师,4年接触4位导师。

    每位导师也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做法。唐有财老师以读书会、与学生面对面谈心和做科研课题的形式指导学生。熊万胜、马流辉老师通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主题讨论。石超艺老师指导的10余位学生建了一个名叫“艺路高歌”的微信群,经常在群里讨论学习和创新等话题。徐荣老师结合每个年级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个表格,详细列出每个学期的指导重点,有区别地开展指导。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定位的学生分类指导。”陈丰老师的话很好地概括了大家的做法。虽然每位老师各有专长和侧重,但总体上一、二年级主要是读书和专业指导,三、四年级主要指导考研、就业。


    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学院学工委曾经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学生对全程导师制度的看法。“最受欢迎的5类指导活动是大创、USRP的课题指导,跟随导师进行科研活动,读书活动,课外实践和集体主题讨论。”学院学工委主任万胤婕表示。

    在那次调研中,学生认为“这个举措很重要,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有归属感”,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专业不同导师之间的学生还会相互比较各自的活动。

    全程导师制让师生互动更为频繁,对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有好处。学生通过交流读书体会、汇报学习计划和进度、讨论课题等活动,对“专业到底什么样”有了亲身感受,可以缩短进大学后的迷茫期。

      他们的科研热情也高涨起来。唐有财老师指导了好几个学生科研团队。他说:“我感觉他们的成长比较大。”一个做“流动人口”研究的团队,3位成员全部成功外推保研。研究“打工妹的情感经历”的团队收集了3万多字的实证资料,从完全没有科研概念到参加USRP、大创、挑战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团队。

    参与凌云社区“绿主妇”一平米菜园调研的学生反映:“这次研究经历对考研,以及培养专业认同感非常有帮助。”2012级学生曹君然本科时就发表了科研论文。她表示:“大一时旁观导师与高年级学长交流,就预见到了自己将来可能碰到的问题,有了借鉴。

    “社会学系每届近70名学生,平均会发表2-3篇中文核心期刊或者CSCI论文。”赵方杜老师微笑着介绍说,这与全程导师制是分不开的。

      学院也不时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所有全程导师和院长徐永祥,党委书记张广利,副院长纪晓岚、杨发祥,学院办公室、学工委、各系主任都参与研讨。

    学院党委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全程导师制,实现信心沟通无障碍、学业指导无盲点、心理指导无缺位、专业指导无偏好、指导体系无断层。在此过程中,让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基层党组织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的水平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