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陈默:20年里完成9000人次青少年心理咨询
图片说明:陈默(右)和前来咨询的孩子在交心。
童花头,宽边眼镜,快言快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中心特聘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特别擅长帮助学习困难儿童。近20年来,她开展了9000人次心理个案咨询。
孩子困在“第三只笼子”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找到陈默,男孩虎着脸不肯进咨询室。妈妈把他拖进来,男孩低头一言不发。
“小伙子,日子不好过吧?”陈默问。
“嗯。”男孩点点头。
“是因为这个人,所以你日子不好过吧?”陈默指了指妈妈。
男孩很惊讶,眼神中传递出肯定的意思。
“那老妈出去一会吧!”陈默把妈妈请出咨询室。
“妈妈可能是有点问题,那么,你需要帮助她……”
瞬间,陈默拉近了与男孩的心理距离,男孩自然而然向她袒露心声……
“找到问题的症结,让孩子先敞开心扉倾诉,第二步再和妈妈交谈,对症下药就容易了。”陈默说,心理咨询不仅要迅速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还需不断观察孩子的反应变化,随时调整沟通方式。
陈默曾经是中学老师,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她在完成华师大心理硕士课程后,改行做心理咨询。陈默回忆说,那时接受咨询孩子的问题远没现在严重,更多的是“父母打了孩子,孩子闷闷不乐”、“孩子想买变形金刚,家长不同意”等。现在环境变了,问题复杂了,有抑郁、强迫等精神症状的孩子明显多了。
陈默将现在的孩子比作生活在“第三只笼子”里。她说,假设把老鼠放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扇门,踩一下门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会怎么做?会一直踩。如果有第二只笼子,踩一下门就电击一下,老鼠会怎么做?不踩了。再假设有“第三只笼子”,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会纠结——到底该不该踩?现在的孩子,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他们如同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问题孩子”根源在妈妈
一位重点中学就读的女孩,因考试成绩比上学期低了几分,开始担心升学考,害怕去学校上课……陈默感叹:“现在焦虑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严重到辍学、离家出走。”近年来,她咨询的个案量呈几何级增长,过去很少见的非典型自闭症,现在呈现明显高发趋势。
“陈老师,帮我孩子看看吧,不然这个家就要垮掉了!”面对家长的苦苦请求,陈默无法拒绝。多年来,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工作,咨询、培训、讲课、出差,不旅游,也不休息。“我不是工作狂,但实在歇不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求助者与日俱增。”
为何近年来“问题孩子”这么多?陈默也在思考。在她看来原因只有一个:现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样,孤独感很深,现实感很弱,容易无端伤感。他们普遍住在高楼公寓里,常常只在电脑的虚拟世界体会现实,在真实的世界里反而有虚拟感,难以承受竞争激烈的环境,以及家长过高的要求。如果是曾经遭受过打击或有创伤性经历的孩子,还易产生轻生念头。
多年咨询中,陈默发现一条规律:不少情绪性学习困难的孩子,背后总有位焦虑的妈妈。如何减轻焦虑?“深入家庭,找到根源,解决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期待能与医学界合作
每位来中心的访客都要填写心理咨询记录单。如今,9000多张单子已高高堆成一座小山。不少人疑惑:要有怎样足够强大的心理抵御力,才能不被情绪“垃圾桶”击垮?
陈默的秘诀是“一直对人保持新鲜感”,同时不断学习。陈默家的书房里有两个落地大书橱,全部是心理学、医学和各种文史哲书籍。她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手里永远有一张报纸或一本书,哪怕在等绿灯过马路的几秒钟,也读上几行字。她利用所有碎片化的时间,全心研究孩子。
今年已经57岁的陈默坚守在咨询一线。“只要不生癌,一直做下去。”她开玩笑地说。她希望未来能和医学界合作,“我有大量的一线心理咨询数据,希望医学界能‘利用’我,一起合作开展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