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创业型大学”应成高校科技转型方向

18.03.2015  17:3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扮演什么角色?3月3日,一见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便抛出这个问题。

  “高校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当前需要,一个是未来需要。落实当前需要,必须实施‘双力驱动’的科技工作转型,即兴趣驱动和国家目标驱动并举。”陈骏边修改议案边对记者说。今年,他将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议案。

  陈骏介绍,2014年,英国自然集团公布的NI指数中,南京大学排在全球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第38位。该排名表明,南京大学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实力。“但南大或者说中国高校仍欠缺围绕国家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当年,南京大学提出要继续保持“兴趣驱动”的优势,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目标驱动”的“双力驱动”的科技转型改革新思路。“兴趣驱动”关注的是当下需要的解决,而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必须实行“科教融和”的人才培养思路。在陈骏看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陈骏认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氛围尚待改善。

  他建议,全国人大应尽快将《创业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立法调研,为促进创业,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保障。积极落实大学生创业在工商登记、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建立全国性、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全社会倡导“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精神和文化氛围。

  陈骏还提出,要推进“创业学”学科建设和“创业型大学”建设。他解释道,“创业学”是对创业整体流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而“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则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与需要。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扶持政策引导建立“创业型大学”对外的长效互动机制,引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源头活水,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出单靠高校“自循环”完成的封闭状态,形成一个大学、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完整体系。

  陈骏表达的最后一点建议是,推进建立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纳入高校教学与学科评估的整体指标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包括:建设融‘讲座、课程、竞赛、实训和成果孵化’为一体的分层次、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丰富的创新创业特色课程;落实学生弹性学制,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并向创业大学生开放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