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成立“企业化”治理机构 率先试水“业界共治+法定机构”模式

26.08.2016  17:03


  陆家嘴金融城昨天迎来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按照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法定机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正式投入运作,与此同时,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一届一次大会也顺利闭幕,开始履职。随着以“业界共治+法定机构”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架构正式组成,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试点的大幕也徐徐拉开。

  率先实施新型公共治理架构

  陆家嘴金融城,是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0多年发展,以金融、航运服务和商贸为主导,会展、旅游业为补充的“3+2”产业体系在陆家嘴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金融城持牌类金融机构达754家,约占浦东90%,上海市60%,其中银行类机构223家,证券类机构327家,保险类机构204家,拥有证券、期货、钻石、石油、金融期货等要素市场12家。陆家嘴现有金融从业人员20万,约占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总数的60%,私募证券、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机构达到3000余家。

  如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与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并立于世的国际级金融贸易商务区,让世人瞩目。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陆家嘴金融城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施“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架构。

  所谓“业界共治”,就是为充分实现业界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链等方面公共治理的意愿,发挥业界在产业发展、行业自律、密切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的作用。为此,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联合业界发起设立了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作为金融城业界共治和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通过区域内业界共治的模式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金融城的发展。

  “法定机构”,则是指由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起设立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作为金融城法定的管理服务机构,通过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模式,提升推进金融城发展的能力和效率,以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构建精简高效的公共治理模式。

  “业界共治”释放市场创造力

  “业界有诉求,国际有惯例,是我们改革的基础。”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说,随着金融城开发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业界机构渴望参与金融城的管理,而从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向多元参与的区域治理,则是世界许多金融城取得成功的法宝。

  陆家嘴此次推出的“业界共治”模式,充分考虑了市场和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的需求。陆家嘴金融城新一届理事会的理事成员主要来自重点企业、行业组织、楼宇业主等方面,突出金融并涵盖航运、商贸、专业服务业等各行业领域,其中业界代表占比90%以上、外资机构占比30%,最大程度集合了金融城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

  理事会的丰富职能,则为“业界共治”提供了广阔空间,将支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创新及海外业务拓展,推动金融城成为国家相关领域重大改革措施先行先试的承载平台,提升金融城全球竞争力影响力。

  刚刚当选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天安财险总裁高焕利说,自己多次参加了理事会的筹备会,“理事会议事很直接,企业诉求表达很便利,回应也很快,我仿佛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法定机构”提升治理能力

  成立了业界广泛参与的理事会,为何还要设立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这一新生的“法定机构”,与过去人们熟悉的政府派出机构又有何不同?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具有法定机构性质的公共管理服务机构,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整合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资源,“采取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模式是发展局的最大亮点。

  与原来传统的行政管理机构相比,发展局不再列入政府部门序列,在全国率先以企业法人的形式登记注册成立,实行企业化组织。此外,明确不参与市场竞争、不以营利为目的,也是金融城发展局的鲜明特点。

  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翁祖亮表示,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是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重大改革举措。“国际化”是改革试点的重要特色和亮点,其目标是为了提升陆家嘴金融城在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源配置中的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金融城和全球最佳CBD,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城市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