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天下:家国栋梁 | 闻玉梅:为了人民的期望

09.06.2017  21:58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复旦大学的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她秉承家学,心怀济世,为了研制新型乙肝疫苗,她曾第一个往自己身上注射;为了抗击非典,她曾近70高龄亲自进病毒实验室。从医60余载,至今努力不懈。

在闻玉梅团队的实验室,醒目位置摆放着一个个装订好的大册子,里面保存着有关治疗性乙肝疫苗实验的数百封患者来信,闻玉梅起的标题是《人民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闻玉梅:“诶,我现在放在第一个的,就是同济那边医院里边的,大概近十个病人联合签名,我给我们病毒室(同事们)就说了,我说这就是人民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这十个字也是闻玉梅一生从医的目标,1934年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闻亦传是著名诗人闻一多的堂兄,和母亲桂质良都是留美医学博士。闻玉梅立志学医,除了家庭熏陶,还有两个她崇拜的人物影响至深,一个是白求恩,一个是居里夫人。

闻玉梅:“居里夫人她是发现了放射治疗(元素),(而且)她特别爱国,所以她第一个发现的时候,她不是用镭,而用的是钋(Po),因为她是波兰人。看了也很感动。”

上世纪60年代,闻玉梅作为指导教师,赴贵州山区志愿服务,离开大城市,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她对医生的责任有了更沉甸甸的理解。之后她选择了病毒学作为研究领域,首要方向是肝病防治。

闻玉梅:“那个时候乙型肝炎,我们是十个人里面有一个。十个人啊!我在我的学生里面抽血,一百个人里是七个人。这种都是好不容易考进我们学校的优秀的学生,所以这个就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太大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疗科研条件也可以用“缺医少药”来形容。1980年闻玉梅去英国进修三个月,她没舍得花一英镑去景点观光,从本就不多的生活费里硬是省钱买回了实验短缺的冰箱和幻灯机,这让上级部门的同志又吃惊又感动。

闻玉梅:“他们一听,三个月,你还买了两样仪器回来,‘哎呦,你没饿死啊’,就他们开玩笑。可是他们非常好,当时给我第一笔钱(科研经费)就一万块人民币。”

几十年来,闻玉梅在乙肝病毒机理等领域先后发表数百篇论文,获得多项国家级成果。她和众多同行一起为中国乙肝发病率的大幅度下降做出历史贡献。1987年,闻玉梅提出一个创新设想,研发治疗性的疫苗,调动人体自身免疫机能克制乙肝病毒,以突破患者终生服药的局限。可过去疫苗只能用来预防,哪有能治病的?这在全世界都没有过。闻玉梅磨破嘴皮,多方说服,新型疫苗才获得立项,而第一次人体安全试验志愿者是她自己和学生袁正宏。

袁正宏:“(我)觉得老师对科学这么敬业,能够为了解决老百姓的事情这么着急,自己愿意来担当这样的风险,那我作为学生,应该没有理由逃避这样一种责任。”

闻玉梅:“因为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你要给正常人或病人打之前,应该自己先打,你说半天不如做给人家看。我都能到现在还很好嘛。”

在闻玉梅看来,选择从医,责任永远大于个人安危。2003年非典肆虐,作为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受邀南下广州,当时她已年近七十。

闻玉梅:“钟南山 给我打电话,‘闻玉梅,你那没病人’,因为我们上海就四个病人,‘你坐那也没用,你要不要到广州来?’ ‘来啊,我说来’。”

轻松谈笑,职责如山。在广州面对未知病毒的恐怖,也有研究人员选择放弃,甚至隔壁有科研团队集体发烧隔离,而闻玉梅仍然坚持亲自进入病毒实验室。

瞿涤:“年纪大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然后容易救不过来。我们说,闻老师你就别进去了,闻老师说,‘哎,不,我要进去看看’。”

科学研究,不畏生死是勇气,甘于坐冷板凳,也是勇气。闻玉梅投入精力最多的还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30年坚持,不急功近利,83岁的闻玉梅仍在忙碌,只为有朝一日能惠及千万患者。目前疫苗进入三期临床阶段,这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闻玉梅:“这是人民需要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做成,哪怕它只能治也许三分之一,也许四分之一的病人,可是假如我能够为他们服务一点,那也好嘛。”

老师,这是闻玉梅同样看重的身份。她记得,父母当年著作里的一段话,中国的下一代,不但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高尚的道德。闻玉梅一直倡导,医学教育要加强人文素养。快八十岁时,她与哲学专家合作开设网络公开课,推广到上百所高校、数万听众。上周,她还主持了一个为本科生举办的京剧讲座,希望同学们注重传统文化营养。

闻玉梅:“科学和艺术,最后一个是创造,一个是升华,把人的品德升华上来,让人的素养能够提高。就是说要为人民想,要为今后国家想。既然是做教育,又是做医学教育,就是说应该要有人文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