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闸北区,你适应了吗? "闸北文化"仍需传承
静安区首次人代会近日闭幕,标志着“撤二建一”划上了圆满句号,也标志着新的静安区正式诞生。伴随“上海闸北”门户网站的关闭,以及一批冠名“闸北”的政府机构更名,关于闸北的怀旧又掀起一波小高潮。上海虽再无闸北区,但希望“闸北”印记莫消逝。
图片说明:闸北区日前正式“谢幕”
这几天,关于闸北的怀旧又掀起一波小高潮。
事情源起是, “上海闸北”门户网站于3月30日晚发出最后一条公告,宣布该网站自2016年4月1日零时起关闭,今后市民可从静安区门户网站“上海静安”了解区情动态。
随之,感慨纷至:闸北区正式“谢幕”了。
“闸北”渐行渐远
对于闸北、静安“撤二建一”,人们的情感变化挺微妙。乍一听到此消息,很多人觉得是“凤凰男”娶了“白富美”,用世俗眼光来看,颇为“白富美”惋惜。
而当新静安成立后,越来越多冠以“闸北”头衔的政府部门、机构陆续改成“静安”头衔,例如区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委、法院等,有的机构又改名又搬迁,大家感觉“闸北”元素在渐渐退去,于是心生许多不舍与留恋。
“闸北区”渐行渐远也不只是普通百姓的日常感受。3月底,新静安首次召开了区两会,会上选举出静安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区长、副区长,政协主席、副主席等。区人代会闭幕会上,区委书记安路生说,人代会的闭幕,标志着“撤二建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新的静安区正式诞生,意义非同一般。
上海大宁绿地花展,吸引市民摄影爱好者争相拍照留影。
“违和”终会变成适应
新静安建立只有数月,许多事情听起来仍有些“违和感”,让人一时不太适应。比如:标志着静安和宝山成为“邻居”的指示牌立在了沪太支路上;静安辖区内有河道了,要进行河道治理了;媒体曝光的需要环境整治的重点地块,静安也占了一席,等等。
家住彭浦新村的人,如今或许还不习惯跟人说“家住静安”,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就会慢慢适应——新静安是个地域更广阔、资源更丰富、生态更多样的区域,而“闸北区”的称谓终将慢慢淡去。
黄浦、卢湾撤二建一至今,现在人们说起黄浦某个地方,为了更加准确定位,会补充说“老卢湾的”;再早些,南市区与黄浦区合并是在2000年,如今很多孩子已不知道上海曾有个“南市区”。能够作为地名长期保留下来的,或许只是一些校名,比如黄浦区的“卢湾中学”,静安区的“闸北八中”。
“闸北”文化需要传承
“闸北区”渐行渐远,但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闸北”文化仍需保护传承。这片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抗日战争和上海解放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闸北的文化不能随着闸北区的消失而飘散。
淞沪抗战的重要遗址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对外开放后,大批民众前来探访。
上世纪初,蔡元培、郑振铎、叶圣陶长期住在闸北。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郭沫若也到闸北定居。闸北文化圈,曾撑起上海文化“半壁江山”。
这片土地,也见证了民族的苦难。“一二八”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地处华界的闸北,95%的建筑被夷为平地。那灰烬遮天蔽日,甚至飘到了河对岸的静安。
闸北曾是文艺的,后来经受了磨难,之后又成为浓油赤酱、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有人这样形容此处的生活:习惯了和街坊邻里的嘘寒问暖;习惯了穿梭于大街小巷、疾步奔走的自得其乐;习惯了心情好或不好的时候,游走于喧闹的夜市街头,随处逛逛的安逸……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闸北的干部也有特殊气质。因为相当长时期里处在“上海洼地”位置,他们更有一份紧迫感,“少一点慢慢腾腾,多一点只争朝夕;少一点患得患失,多一点敢做敢当”。就拿“美丽家园”建设来说,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小区,由局级干部们“一对一”结对联系和包干督办。干部们又苦又累“蜕层皮”,老旧小区颜值“逆袭”了,老百姓住得舒心了。现在,好经验得以传承,新静安将建设美丽家园“升级版”。
上海虽再无闸北区 ,但希望“闸北”印记莫消逝。新静安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期盼这份规划在文化保护、传承、建设方面有精彩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