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疫苗”何以未波及上海

30.03.2016  20:40

    原标题:评论:“问题疫苗”何以未波及上海

    严格的制度、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监管,使得疫苗这一特殊产品在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各环节,都扎紧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问题疫苗”涉及省份之多,令人咋舌。人们发现,作为医疗重镇的上海却幸运地置身于“问题疫苗”之外。

    每年上千万支的疫苗接种量,即使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二类疫苗,每天的接种量也有数以万计,上海又为何能躲过这次问题疫苗的侵袭?当地疾控中心的答案并不复杂:严格的制度、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监管,使得疫苗这一特殊产品在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各环节,都扎紧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项事关千家万户、特别是广大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特殊产品,我国对疫苗的采购经营和使用环节有着明确的制度安排。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家对第一、二类疫苗采取了不同尺度的管制,相对而言,二类疫苗在使用上则实行市场化,生产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供应,而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供应,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供应。

    但这并不意味着二类疫苗就可以在市场“天马行空”。实际上,对于二类疫苗及冷链等运输、储存乃至使用环节,《条例》也都有明确规定,但此次“问题疫苗”遍布全国的网络和渠道下线,长达5年的非法贩售而未被及时发现,不仅是不法分子对市场规则的践踏,更暴露了疾控系统相关机构、企业、人员对制度的漠视、执行的不力,暴露了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监管的疏漏、责任的缺失。

    相形之下,上海对于制度的落实、规则的执行更为严谨,更注重细节。这得益于上海长期以来形成的较强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比如,在二类疫苗管理中采取统一采购调拨,确保疫苗采购渠道可靠安全;规范疫苗储存和运输流程,提供安全的冷链保障;对于进入上海的疫苗,无论源头来自何方,大到企业资质、批签发证明,小到疫苗储运途中的温度记录,都有细密的要求,确保了在各个环节都能力求风险可控。

    盯紧源头还要管住使用端口。在监管方面,上海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对于全市数百家规范的接种点,具备资质的工作人员还要经常接受专业培训、考试并持证上岗;第三方配送机构定期下发疫苗,还须接受疾控中心的专业指导和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此外,频繁进行的定期抽查和不定期暗访,也对使用环节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使得上海对疫苗的运输、储存和使用得以实现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的监测与管理。

    正如专家指出,“管得好疫苗,”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治理的水平的检验。作为一个在6400平方公里土地上承载了24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开放的市场环境、高密度的人流,也给上海的城市运行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如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和能力。事实上,无论是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疫苗,还是交通、市容、秩序、信用,都有赖于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规章来保障城市的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再好的规则,再有力的制度,也要人去实施、去执行,需要政府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把该管的责任担起来,管到位。只有软环境与硬约束相得益彰,才能使制度焕发出应有的力度,才能使城市有更安全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各级政府部门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切实用好,才能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