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协委员建言“自闭症儿童就读普通小学”:应有特殊政策
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好不好?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了一名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小学就读的案例,引发关注。报道中的小学校长朱红认为,这名自闭症儿童教会了班级里其他孩子如何去关爱。但也有研究者提及,现在教育资源紧张,普通小学不可能都高度接纳特殊孩子,而教育结果也往往因人而异。
在2018年上海两会上,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案例: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进步惊人
据澎湃新闻1月22日报道,五年前,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接收了一名自闭症儿童亨亨(化名),当时他的病情在同类孩子里相对严重。4年半过去,亨亨即将小学毕业,他表现出惊人的进步,能力达到小学三年级普通孩子的水平,让妈妈和跟踪研究自闭症孩子上学的教育机构人员惊叹。
类似的案例也存在于上海其他教育机构。
据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宋庆龄幼儿园华山园区园长方玥透露,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目前正在探索普特融合活动,与静安区一所以智力残疾儿童及脑瘫、自闭症等多重残疾儿童为特殊对象的南阳学校开展合作。
“那里的孩子每两周都会来一次我们学校,与这里的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和参加各类活动。”她说,南阳学校孩子的家长们最初害怕被歧视,但看到孩子们回家后很开心,他们也越来越自信,“他们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和这个社会互相接纳和包容的,我们这里的家长也认同这类活动,说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善良、助人为乐的本性。”
在方玥看来,自闭症儿童如果能多接触普通孩子、多开展交流,不仅能让普通孩子学会接纳和包容,也能促进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爱和认同,而这种尝试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开展。
“回归主流教育,就是让这些特殊需要的孩子提早适应社会生活。”方玥表示,回归普通班级,有助于这些特殊孩子学习与其他人的相处,以及适应社会环境。对普通孩子而言,可学习如何和特殊儿童相处,并藉此培养他们对少数群体的尊重与关怀,并愿意接纳与包容不同群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过,方玥同时表示,就当前来看,要让上海的普通学校推广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仍然存在一定难度,“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仍然属于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的师资,也需要一对一的照顾,从目前来看,上海这一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是缺乏的,同时师资的引进也需要配套教育政策的出台,需要一定资金的扶持。”
建议:政策或制度给予一定的弹性
对自闭症儿童就读普通学校,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认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数不能太多,不能集中在某个班级、某个年级。在她看来,如果是零星个别的,对学校整体的影响不大,而且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对他后来的康复是能起到作用的。但是,人数如果达到一定数量后,确实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
第二,这些特殊儿童一定要能够获得额外的专业协助。如果有这样特殊需求的孩子到学校里来,需要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来配置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或志愿者才可以,而不能让原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再增加这样的负担。她认为,学校要配置懂得如何去关照和协助这类孩子的日常教学,“因为他们应该是有时跟所有孩子在一起,但有些教学活动还是要出来,接受单独和专业的协助。”
第三,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应该有特殊的政策,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如果他们有一段时间表现得比较好,应该怎样继续推进?如果呈现出比较大的不适应,甚至有些安全隐患,又要怎么样去处理?”卢慧文说,对于这些不同的情况,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或制度,给予一定的弹性,让这些孩子在一个学校里,可以根据不同适应情况正常地“进”或“出”,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校愿意尝试,也有利于自闭症孩子的发展。
“否则的话,一般学校会担心,一旦接受这个‘烫手山芋’,可能就没有退路了,这也是阻碍很多学校去做这种尝试的一个方面。”卢慧文称,如果政府部门可以有相关的制度设计,估计会有更多的学校愿意去尝试。
方玥则建议,除了开展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之间的定期交流、学习,政府应加大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这些特殊教育的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更大,获得职业满足感的难度也更高。”她认为,对于普通学校的教师而言,每天都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语言甚至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他们的教师更为艰辛,但这一职业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
此外,方玥还建议医教结合,促进自闭症儿童尽早发现、尽快干预,这样后期的治疗和学习效果会更好。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