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眼"闪得"心里发毛"?沪部分地段补光灯位置将调整[图]
“电子眼”夜晚频闪易分散驾驶人员注意力,降低观察力和判断力。
相关新闻: 沪"电子警察"将达3500套 年均查获交通违法240余万起
东方网7月11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夜间行车,是否被路口的“电子眼”闪得“心里发毛”?去年11月,晨报记者走访了7个“电子警察”比较集中的路口,发现“电子眼”拍摄过程中闪光灯频闪,容易诱发交通事故。今年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黄建的提案与晨报调查不谋而合,他建议增加光控装置,对设有电子监控点路口的照明设施进行改进。
在晨报与政协委员共同呼吁下,事件有了进展。日前,上海市公安局给出回复,采纳建议,将调适补光灯安装位置。
委员提议改变光控装置
在今年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黄建提出,上海有3124处路口设有固定电子监控点,拍摄时频闪的闪光灯,为城市交通安全留下了隐患。
黄建了解到,“电子眼”拍摄过程中,闪光灯频闪主要发生在三种情况下:一是“电子眼”工作时,在车流密集、光线不足等环境下,闪光灯会启动,自动进行补光;二是如有行人或自行车进入监控范围,电子眼误认为车辆违章,启动闪光灯,补光查看;三是新安装的设备进行调试。
黄建认为,闪光灯频闪,对驾驶人存在以下影响:一是灯光闪烁会分散驾驶人员的注意力,驾驶员会下意识地思考判断自己是否发生了违章行为,进而做出急刹车的举动或回想自己的驾驶行为;二是灯光频繁照射,易造成驾驶人的视觉障碍和视觉疲劳,而受到闪光灯刺激的眼睛也需要时间调整视距,会降低驾驶员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他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协作和研究,对设有电子监控点的路口的照明设施进行改进,增加光控装置:自然光不足时,光电传感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自动打开路灯进行补光;自然光充足时,则自动关闭路灯;也可考虑在电子监控设备旁加装光控照明装置。这样,通过自然光的变化便能实现路灯控制,进而满足“电子眼”对附近路面的灯光要求。从而避免因补光而产生的闪光灯频闪现象。
将对部分地段进行调整
晨报的呼吁,政协委员的建议,最终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日前,上海市公安局给出了回复。
“在接到政协委员反映后,第一时间安排相关科室进行了调研。”昨日,上海市公安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对部分补光灯安装位置或角度不合适的进行调整。
在调查中,有多少“电子警察”需要调整?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具体数据还有待统计。上海市公安局在回复中提到,因拍摄范围(车前或车后,以车牌为主)限定,且要兼顾弱光和逆光拍摄等环境因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通过普通路灯照明得到较好效果,获得“电子眼”有效拍摄图像必须要增加补光灯来实现。
公安局技术部门在排查中发现,部分“电子眼”的补光灯安装位置和角度确实不合适,也受限于LED补光灯的现有技术,造成对驾驶人员的视觉影响。因此,下一步将对部分补光灯安装位置或角度不合适的进行调整。使光束尽量集中于车牌部位,尽可能地减少补光灯对驾驶人行车安全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光污染”。同时,在今后的同类建设中,只要财力允许,尽可能选择高灵敏度摄像机和低功耗、视觉柔和的LED灯。
上海市公安局介绍,目前全市公安自建和租赁探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交通管理,由交警总队牵头建设,主要分布于浦西中心城区地面道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各高速公路、越江桥隧、外滩通道等区域;另一部分用于治安管理,由各公安分局、县公安局牵头建设,主要分布于城区路口(路面)及重点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