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探秘:“大衣料子”十年精作 ——上海产城融合之样本(上)

15.03.2016  12:25


  专家点评

  张生(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这些年来,我考察过许多商务区和文化创意园区,看过失败的案例多于成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的表现形式都大同小异,即产业空心化,非但不能让产能升级、反而是园区功能更单一,或者成了一个定位尴尬的旅游区和餐饮区,浪费了黄金地段的大片空间,非常可惜。

  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尝试,有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特别强调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并不简单理解成种树种花、布置环境,而是把整个园区的“”、“”、“”和“产业”看作一个综合体,是一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同时,政府还能“舍弃”一些利益、作出适当留白,腾出空间用于人的发展。让“产业”和“生活”没有界限、融为一体。

  ■普陀生态商务区从“毛坯”变“精品”,成为上海老工业区成功转型的样本

  卖掉老静安的房,换到普陀的长风,这是陆小姐春节之后做的一件事。传统观念中,老静安地段绝对优于普陀,可就十年多时间,普陀长风悄然成为沪上买房者的新宠。一切都是因为这一片2.2平方公里大小、“依山傍水”的长风生态商务区域,普陀最为自豪、在上海全市也称得上亮丽的园区。

  说长风生态商务区依“”傍“”,依的是东面长风公园的银锄湖、铁臂山,傍的是南面蜿蜒流淌的苏州河,恰是繁华都市一隅的闹中取静处。站到高处俯瞰,这块区域形似“聚宝盆”。在普陀区领导和商务区建设方眼中,这是一块金贵的值得精作的“大衣料子”。因为视如珍宝的情结一致,所以不管普陀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怎么换,也不论商务区管委会的班子如何调整,把大衣料子做成精品的坚持始终未变,于是也有了十余年之后市场口碑的高度认可。

  市级层面专家小组在反复调研之后,得出结论:普陀生态商务区是上海老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

  坚守融合之道

  长风生态商务区是上海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商务区,时间是在2003年。十三年间,这块大衣料经历了怎样的精工细作呢?

  看看第一眼印象吧。不太光顾这片区域的上海人,来此游历一番,定会吃惊不小:昔日环境形象破败、道路交通不便的工业区,已经是“水、绿、建筑”完美组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等的大衣料,从剪裁、选里子,到钉纽扣,都是很讲究的事,何况日日人来人往的老工业区?“蓝图变现实,绝非易事。”长风生态商务区管委会主任严志农坦言:“归根到底,就是贵在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融合之道。

  公建配套先上,一张蓝图干到底,这是产城融合的基础。与传统开发区“先卖地再搞公建配套”不同,长风生态商务区采用同步甚至先行启动公共绿化、市政道路、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开发模式,不惜成本首先改变城区环境。为了腾出“剪裁”的空间,园区曾不惜“忍痛割爱”,调整外迁包括年纳税亿元户在内的40多家企业。

  坚持顶住压力,坚守规划不变,这是产城融合的关键。商务区的土地出让政策也是历经调整,先是住宅土地出让中诞生了“地王”,后来又有土地出让“流标”、开发商退地等事儿,一度出现争议甚至希望改变规划用途的呼声,还好相关部门最终“顶住”。“几年之前还有人说‘这里绿化面积太大,有点浪费’,我听后一笑了之。”普陀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看看现在,长风的绿,早已成了宝啊。

  来自美国的规划设计师实地考察后也倍感惊讶,盛赞园区“完美实现了规划愿景”。这里的“上海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不断打出漂亮的“金融牌”;“上海跨国采购中心”,集聚着近2000家商贸、会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企业,一举一动已是跨采市场冷暖的风向标……

  就连成功打造O2O送餐平台“饿了么”的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欣喜于选对了长风这个家。这家年轻企业的创始合伙人康嘉说:“从办公楼窗外看着苏州河,感觉我们同周围的商务楼宇、居民住宅‘交融’在了一起,就会觉得内心有股塑造标杆的力量。

  老工业区的新存在

  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前身是一个老工业区。根据环保部门的调查,上世纪90年代,这里年耗煤量超过5万吨,环境污染严重,日排污水100吨以上企业就有32家,其中大多处理设备老化,污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其实从来不是一对矛盾。在长风生态商务区,老厂房从未消失,但它们所代表的粗放型发展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文化地标的存在,寓意着城市在更新过程中的成功“转场”。而老厂房也在实现华丽转身的同时,自然地使得普陀人文生态得到一种延续。

  于是,火柴厂、味精厂等工厂旧址得以系统保护,陆续建成诸如成龙电影艺术馆、商标火花馆、游艇游船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等文化设施,集中展示上海民族工业的历史文脉。

  电影明星成龙在许多场合都说起过为“电影艺术馆”选址的事。他一直梦想开一家电影艺术馆,陈列各种舍不得丢弃的宝物、设计各种好玩的互动项目。当时他的团队到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国外许多地方考察,有一天,他的武术指导带他来到长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有水、有树的地方。

  现在,成龙电影艺术馆旁边还有成龙开的餐馆“龙庭会所”和茶坊“禅边”,许多人慕名参观,还可以吃吃饭、品品茶。

  许多住在长风生态商务区所属的中江居民区居民说:“这里还是绝妙的夜跑圣地。”原来,毗邻成龙电影艺术馆的商标火花馆附近,有一大片幽静的开放绿地和苏州河沿岸亲水堤坝,天气好的晚上,有许多市民在那里散步、小跑,享受家门口的宜居环境。

  接下来五年是气质提升期

  长风生态商务区这块大衣料,经过十多年精工细作,已从“毛坯”变为“成品”。

  目前,园区集聚了金融、商贸、会展、文化、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1800多家,园区经济贡献度由转型前2002年的2亿元税收,提升到2015年的30亿元。专业人才也不断集聚,目前园区已有各类金融人才200多名,并购行业产权交易专业人才近1000名,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800多名。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建成不久或在建的住宅楼。朋友周先生夫妇,最近也从传统“上只角”地区,搬到了地段稍逊的普陀——在长风买下了一套期房,打算两年后入住。

  一处产城融合的现代商务区,商务人士和居住人群会有一个“黄金配比”。规划之时,长风精确规划过这个比例:315万平方米建筑总量中,商办面积202万平方米、住宅83万平方米、公建配套3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到2020年“十三五”末,商务人士和居住人群会自然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状态。

  产城融合的意义,已经在长风生态园区得以和谐地诠释。2014年,长风生态商务区获得了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可严志农却依然低调地表示,“只能说基本框架有了”,“接下来还需提升气质”。他所说的气质,就包括交通。的确,人流聚集起来之后,对于交通将是一个重大考验。

  为此,长风在“十三五”规划中着力补短板:全长19公里的北横通道将直接服务长风地区,在泸定路设出入口,起点北虹立交与北翟高架衔接并连通中环,横跨苏州河接入长风商务区,为商务区的发展预留广阔空间;此外,途经长风腹地的地铁13号线也将向西延伸至虹桥商务区,在“十三五”期间建成通车的地铁14号、15号线,也将解决这个区域高峰时段出行压力。

  “如果说过去十余年是它的建设期,那么接下来五年就将是它的‘气质提升期’。到2020年,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有气质的时尚商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