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长江口成全球最大大闸蟹产卵场 产卵量50多吨/年

06.02.2017  17:33

  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研究员昨天透露:经过3年多时间用声纳标记对中华绒螯蟹产卵轨迹的跟踪调查,发现位于上海的长江口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闸蟹产卵场,且产卵范围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不足50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200多公里,产卵量也已经从那时的不足1吨/年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的50多吨/年。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采用最先进的声纳标记跟踪中华绒螯蟹产卵轨迹,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河口地区(咸水与淡水的交界地区)采用该标记跟踪水生动物。

   蟹苗产量急剧下跌

  “一直以来,长江口是我国重要的中华绒螯蟹天然产卵场。”庄平告诉记者,那时,我国的大闸蟹养殖主要依靠长江口蟹苗繁育,长江口蟹苗的总产量达到50多吨/年,但随着环境的破坏、水质的污染、恶化而急剧改变,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长江口年产蟹苗已经下降至不足1吨。

  中华绒螯蟹俗名大闸蟹,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朝鲜半岛至中国长江、福建等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属于长江天然资源,也以长江出产最为著名。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大闸蟹在上海的长江口繁育小苗(大眼幼体,只有米粒、绿豆那般大小),之后游入淡水,最远的要游到湖北,然后在长江里或长江的支流、湖泊生长发育、成长,等到第二年的秋天,这些大闸蟹长成成蟹,9月向长江的下游洄游,到长江口产卵。生活在长江沿线包括长江支流周边的人们,乃至多数国民就是靠着上苍赋予的天然机会享受着美食大闸蟹。

  由庄平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从2003年开始研究、监测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繁育规律。最初的研究表明,长江及其支流天然野生大闸蟹的年产量只有几吨,天然野生中华绒螯蟹岌岌可危,蟹苗资源急剧减少、下降。

  水产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在长江口捕鱼的老渔民告诉记者,前几年特许捕捞大闸蟹蟹苗时,蟹苗每公斤的售价要高达5000元左右,为此经常有人在捕苗季节偷捕大闸蟹蟹苗。这几年,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以及天然蟹苗资源剧减、人工捕捞蟹苗成本上升,现在已经无人愿意在长江口捕捞蟹苗了。

  增殖放流长达13年

  为了尽快恢复野生大闸蟹及其蟹苗资源,从2003年开始,庄平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江口大量增殖放流大闸蟹,13年中,研究人员每年增殖放流的大闸蟹都在10万只以上,13年总共增殖放流数量达到200万只。在增殖放流的同时,研究人员还为放流的亲本大闸蟹带环、贴标,通过了解捕捞洄游过来大闸蟹的数量等情况,来监测蟹苗的数量、活动范围和位置等。2013年开始,研究团队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声纳标记跟踪大闸蟹,使得监测的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并非每个增殖放流的大闸蟹都要带环或携带声纳标记,我们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科学的统计方法等,给放流的大闸蟹带上声纳标记的。”庄平告诉记者,增殖放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减少的资源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是为了监测大闸蟹产卵等情况,根据发现的问题,然后采取补救措施。

  为了确保野生大闸蟹及其蟹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庄平及其研究团队还大量增殖放流底栖生物,主要是贝壳类生物,有了这些资源就可以使得大闸蟹在更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以及繁育后代。而在修复环境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周边建设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减少了周边建设工程对大闸蟹产卵过程产生的影响。

   有望禁捕野生大闸蟹

  庄平表示,初步研究完成后,接下来他们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从而确保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源不再遭受破坏。据了解,研究团队已经向相关部门建议,禁止在长江捕获野生大闸蟹,该禁捕方案有望获得批准。

  在禁捕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严格控制周边建设项目等意见和建议。产卵场的生物修复措施也将继续,包括对长江口江底底质修复、增殖放流贝壳、建新型的人工鱼礁等。

  据透露,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正在考虑提出进一步的修复方案,即大闸蟹产卵时的微生物环境修复,主要是在长江口建会流动的湿地——漂浮湿地。庄平解释,漂浮湿地有基质依托,上面有植物,湿地会流动,30年前长江口存在大量的漂浮湿地,大闸蟹正是利用这样的环境繁衍子孙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