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 《东方教育时报》整版: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传承者

06.11.2016  04:07

    11月2日,《东方教育时报》在第8版整版刊文,对我校通过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举措,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行了报道。


华理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传承者

■ 作者 臧莺


    强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现在,她又多了一重身份——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

    10月19日,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在华理奉贤校区成立,这是华理围绕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开展的多项主题活动之一。作为一名来自当年红军长征途经省市的“红色儿女”,强薇和其他360多名华理学生一起,光荣地成为了华理“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中的一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积极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通过鼓励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的学习者、参与者、体验者和传承者。

 

      向身边人自主宣讲“长征精神

    “在‘彝海结盟’的影响下,我的家乡从‘思想封建,观念腐朽,经济衰颓’的奴隶社会,迈向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来自四川彝良的杨孟平同学,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而在来自陕西延安的强薇眼中,“长征精神”永不过时。“长征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当年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勇气与气魄之中,更体现在如今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中。”在强薇看来,正是这种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不断发展,众志成城、孜孜不倦地奉献,不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像杨孟平、强薇一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一共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的江西瑞金、广西全州、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白银、陕西延安等地的学生,伴随着长征精神长大,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他们正是长征精神最天然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据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学生宣讲团进行了分组,并配备导师专门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宣讲发自内心深处、有着深切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

    “这种身边的人讲长征的事,长征途经地的人讲真实的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谈对长征精神的感悟,不仅避免了照本宣科,还能够使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认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胡宝国强调。

    根据学校要求,每名宣讲团成员都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一次长征精神或讲述长征故事,参加班级的一次宣讲活动,参加一次团队的宣讲活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的宣讲活动。宣讲的范围,则覆盖校内同学、校外社区和相关合作单位、网络。

 

      通过知行结合  感悟“长征精神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并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沧桑巨变结合在一起思考,华东理工大学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知行结合,感悟“长征精神”。

    今年暑假期间,华理就组织了多支学生实践队,奔赴江西于都、江西瑞金、福建古田、云南寻甸、陕西吴起等长征沿线,实地重走长征路,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10月19日,华东理工大学还对学生宣讲团进行了首次培训。华理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荣发教授,以“长征:壮丽的史诗,伟大的精神”为主题,对长征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从如何查找资料、寻访故事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宣讲等方面,对宣讲团进行了详细阐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东理工大学,有关“长征精神”的宣传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宣讲团,而是与每一名学生的日常课程息息相关。“中国为什么以长征作为运载火箭的名字,就是寓意我国的火箭事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在10月17日的华理“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戎思淼老师就结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记者了解到,自本学期开始,华理组织人员制作教学课件、编写备课教案、录制教学录像,进而把“长征精神”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必讲内容之一,做到“第一课堂教学全覆盖”。与此同时,华理还邀请了杨元华等知名教授学者做客“爱国讲堂”,讲授“长征诗词与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与党的领导”等内容,引导学生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融入到第二课堂之中。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还以“新时期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为主题,开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风采比赛,10位主讲教师同场竞技,共同提升思想认识、教学水平,师生共同以实际行动,彰显各自对新时代“长征精神”的独到见解。

 

    借助网络平台  提高学生参与度

    80年前的长征属于往昔峥嵘岁月,从时间上来看确实距离当代大学生有些遥远。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呢?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就是把“长征精神”融入网络平台,使用网络文化创意作品来促进学生理解“长征精神”。

      以一款华理自主研发的网络文化创意产品“网上学党史,重走长征路”为例,它以趣味性、互动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观看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对“长征精神”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体悟式理解。

    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的党、团支部和班级,纷纷相约以微信群、QQ群、易班群等为载体,召开“传承发扬长征精神”主题网络班会,学生骨干主动在微博、论坛上转发和点评、点赞“长征”主题帖子和言论。学校官方微信订阅号,以及“小花梨”“华理研究生”等微信公众号,则分期分批推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法作品展”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内容,占领宣传舆论阵地。

    华理还把“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多感官激发师生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情。如2016级新生军训时,学校新生军训团全体官兵及参训教师分十组激情唱响《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大会师》等“长征组歌”,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此外,华理还参与、主办了“长征与遵义会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伟大的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长征系列优秀书籍读书会”等活动,全方位展示长征胜利成果;举办长征影片和视频鉴赏、“回忆长征岁月,丈量祖国河山”寻访红色地名、“十米长卷,万里长征”百班千人共绘长征组图、“参观纪念馆,吃忆苦饭”等活动,为师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搭建各类平台。

 

发扬“长征精神”完成长征使命

(师生声音)

    华理教师严任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联想到我们的实际工作,更需要坚持这种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不应以个人好恶去判断、衡量和处理眼前的事务,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好工作。同时,也要时刻牢记,团结一心的团队,才是最具力量的团队,时刻警醒自己,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的智慧加以凝聚,把集体的力量汇聚发扬,这样,才能够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严任舟说。

    华理学生王业天就表示:“长征精神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长征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敢于挑战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更应该长征。狭路相逢勇者胜,敢于亮剑,才会有勇气,敢于长征,才会有成功。

    华理教师赵文东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远征,是一次唤醒人民的远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长征精神’将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今天,让我们一同致敬长征,缅怀长征,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新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