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医院有群医务社工 架起医患沟通"心灵之桥"
5月8日消息:他们奔走在医院的各科室,面对着不愿说话或者情绪激动的患者,一直保持着“和风细雨”,用专业技巧让患者说出心里话。他们奔走在患者和社会网络间,帮助患者获取社会支持,争取活下去的勇气……
成立5年来,长征医院社工部带领这支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群体,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使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
心灵润泽让医院更有人情味
长征医院微创外科中心主任仇明清楚记得,社工部刚成立那段时间,社工部主任柴双、医务社工计芳等人追着他们“推销”社工介入科室。“热情很高,就不知效果如何?”仇明和许多科室医生都有这样的疑虑。
不久后,疑虑被一一打消。一次,科室来了一位女患者。每次仇明向她了解病情,她总是避而不谈,甚至情绪激动,一说就哭,她丈夫也手足无措。这让他这个做了几十年医生的科主任甚是尴尬。医务社工开始介入,“家里事情忙不忙?”“孩子多大了?一定很乖吧?”围绕家长里短的琐事,社工和患者聊起天,多次“闲聊”后,社工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患者是害怕做手术。社工把信息及时反馈给仇明,并和他一起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安全性。他们还邀请做过腹腔镜手术的病友,和她一起聊天、谈心。慢慢地,患者终于放下包袱积极配合治疗。即将出院时,这名患者找到仇明,说要加入术后患者支持网络,要用亲身经历鼓励其他患者积极面对病魔。
8岁患者小炜也感受到了社工的温暖。小炜被确诊为恶性骨肿瘤,转至长征医院治疗。这么小的孩子遭受噩运,能否配合治疗?医务社工慢慢走进了小炜的世界。他们得知小炜非常想念同学和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校园。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社工与小炜学校老师取得了联系,同学们自发组织了爱心募捐活动,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录制了鼓励他的视频,还带着几位同学来探望小炜。那一刻,小炜特别开心。虽然最后小炜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医务社工的努力,帮助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完成心愿,善款余额还在他的家乡昆山设立了骨肿瘤患儿关爱基金,帮助其他患儿。
仇明觉得,有这样一群有活力的人帮忙,医院更有人情味。
2000名志愿者加入服务体系
在医患矛盾多的今天,医患之间不信任感也很强。长征医院于2011年3月16日成立社工部,是我国首家引入社会工作服务部的军队医院。
长征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只有将社工视为医院正式工作人员,以医院的一个工作部门存在,才能真正随着医院建设与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长征医院社工部经上级批准正式纳入编制。同时,也是全国医院中唯一一家让医务社工走社工师专业职称的单位。同时,一支由2000余名专家教授、心理咨询师、大学生、离退休老干部、外籍人士等组成志愿者团队,成为医务社工的好帮手。
家住黄浦区的一名直肠癌患者在长征医院治疗,她儿子正在西藏阿里守卫边防,巡逻执勤任务繁重。志愿者们了解情况后,协调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实施最佳治疗方案,全程精心护理。手术顺利完成后,志愿者与患者的儿子取得联系,让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不仅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也是社工部的服务对象。护士小刘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急救科ICU病房当护士。ICU工作压力非常大,疲惫、紧张、焦虑的心理状况普遍存在,这位年轻护士一度焦虑、迷茫。社工部开始介入,帮助她疏解压力,提供情绪支持,并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设计了主题为“守护天使”的护士减压小组活动。
医护人员有时不光被患者责备,也会被家人抱怨。中医科的修医生最近忙得不可开交,5岁的女儿也因此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修医生只能暗暗落泪。了解个中缘由,社工部借“小志愿者活动”,将修医生的女儿接到了医院,让她担任志愿者,亲身观察医生的日常工作,理解妈妈的辛苦与劳累。活动结束后,女儿懂事地说:“原来是妈妈太忙了,不是不爱我。我爱妈妈!”一句话,让修医生激动落泪。
这支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开展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服务部队官兵,为特困病患提供医疗救助,缓解医务人员压力等系列活动,提供志愿服务2.3万小时,服务对象达20万余人次。
走出医院构建“健康社区”
医院希望“反哺”社区,开展义诊等服务活动,医师志愿者去联系时却遭遇尴尬。“不用、不用,我们不需要。”原来,社区里独居老人每逢端午、重阳、学雷锋活动,探望者成群结队,甚至有的独居老人在某个节日期间“被洗头”6次、“被散步”5次,搞得老人们都怕了。
这件事被社工部知道后,柴双带着两名社工去社区沟通。老人们真的不需要服务吗?显然不是,老人们平时鲜有人探望,他们需要的是经常性、实实在在的服务。搞清楚需求后,最终义诊得以顺利进行。
几年来,医务社工计芳和代文瑶定期与社区建立沟通联系,并与外滩街道共同探索“健康社区”建设与营造的创新模式,组成了社区医务志愿者团队,将原有临时性、随意性的健康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他们搭桥,我们过河,医务社工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参与社区服务的医生矫健鹏由衷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