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落实“一号课题”让社区治理步入“微管理”
(新民晚报) 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市委“一号课题”要求“做实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治理随之步入“微管理”通道。长宁区各街道在3月初更名翻牌后,赋予“街道网格管理中心”更多权责,很多过去要到区里“走一遭”的问题,现在在街道层面就可以“搞定”了。
环节少了,时间节省了,责任厘清了,老百姓也更满意了。用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建国的话来说:“社区管理就这样进入良性的‘微循环’。”
街道喊得动
政府部门扯皮,问题久拖不决,是老百姓最烦心的事。问题上报到街道网格中心,网格中心再上传到区里,区里派单到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反馈回复给街道,这通常是基本的“流程”,“过一遍”起码得一天半天的。“要是碰到并非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地桩锁、拆违,时间就更说不准了。过去街道‘喊’不动这些职能部门坐下来商议,需要区级层面的协调。”江苏街道网格中心负责人胡军说,一大圈兜下来,老百姓的感觉就是政府“扯皮”“不作为”。
延安西路上的润星公寓的违法搭建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的问题反映已经有几年了,违法搭建的房屋层层转租,空调外机的排风、声音让居民夜不能寐。拆除违建,需要拆违办、城管、派出所、环保的合力,因种种原因,协调会开了好几次,但违建一直在,居民的投诉也没停过。
3月20日,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长宁区落实“一号课题”,对街道进行了相应力量和制度的匹配。各类管理力量下沉,街道属地化管理有了力量支撑,更有底气了。“通俗地讲,就是‘喊’得动‘七所八所’的管理部门,这些疑难杂症可以基本由街道‘主导’协调解决了。”胡军说,这次街道出面,整治拆违的单子发到二房东、三房东手里,区各职能部门配合,违法建筑顺顺当当拆了。
处置快一拍
把基层的问题在基层“微循环”里解决,江苏街道不久前建立了市容市政快速反应的微信群,市容、居委、保洁作业、街道等36人随时把区域范围内需要整治的市容问题发到群里。在“发现问题”这个首要环节,36人模糊了职责边界——走过路过,发现有垃圾、跨门营业的,谁都可以随手拍上传到微信圈。平台上的36人再按照各自职责范围自觉“认领”,并20分钟内在群里发出“收到”信号。处置完毕后,相关人员再将照片发到群里。
“过去哪怕是路边发现了一堆垃圾都要上报到区网格中心,再走流程到街道。”胡军说,现在的微信平台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查证和判断时间,压缩了处置程序。
3月12日下午,江苏路581弄口的非机动车道因下水道堵塞发生污水外流,车道油污漫溢。微信群里的街道工作人员正巧经过,立即拍照上传,相关人员和网格中心同时接报看到,即刻把情况通报给区建交委和市政管理署,同时落实了交警、派出所、大楼物业公司等配合养护单位做疏通工作。3个小时后,油污漫溢得到解决。之后,市政部门跟进,设置隔离栏,市容管理所等连夜组织洒水车和保洁人员清洗和保洁路面。各部门第一时间协同配合,整个处理过程“一气呵成”。
责任更明确
城市网格化的一大瓶颈问题是“手”“眼”不协调,发现问题容易,处置起来却难。长宁区落实“一号课题”文件精神,近期出台了“责任清单”,配合街镇网格中心的运行。4大类186种“责任”厘清了条块责任边界:A类明确归属条线职能部门负责的事项,街镇开展监督;B类由条线职能部门负责,其派出机构开展处置的事项,街镇予以配合;C类需要街镇负责牵头协调处置的事项,条线职能部门按主责单位、保障协同单位,分别承担责任,开展联动执法处置;D类其他由街镇牵头托底保障的事项,条线职能部门予以配合。
镇宁路405弄曾一夜之间出现20余把地锁。网格办收到很多投诉,但交警执法覆盖不到弄堂,谁有权拆地锁呢?“责任清单”上很明确,住宅小区内道路及两侧、绿地内等公共部位,责任单位是房管办,小区其他公共通行的区域属城管负责。近日,大多地桩锁车主自行拆除了。
“‘责任清单’一一列出哪些问题是条线部门的责任,哪些问题街道只要配合就行,哪些问题原来没人管现在确定为街道兜底。”长宁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主任张红兵告诉记者,“在‘责任清单’的‘指导’下,一些原本边界不清的问题全部‘归类’,其中不少由街道出面协调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