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惠民综合帮扶工作有特色、有成效
在市帮困互助基金会指导帮助下,长宁区惠民综合帮扶服务社围绕构架完整、组织完善、流程严谨、操作规范的目标,在“抓建设、重培育、谋发展”上下功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2016年1-4月综合帮扶个案7人,帮扶金额8万;项目帮扶114人,帮扶金额26万。
一、强队伍、牢基础,切实加强组织建设
惠民综合帮扶服务社按照“四个一”要求建设帮扶组织,形成区—街镇—居委会三级组织网络架构。10个街镇、185个居委整合资源,积极参与,为综合帮扶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1、人员场所配备完善。做实基础,抓人员招募、站点建设、培训指导,逐步化解结构性不合理、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各街镇均成立综合帮扶工作组,成员单位包括社区服务办、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救助所、居委会,由社区志愿者、专业社工、义工、居民代表等组成评估小组。区服务社和街镇工作组分别在社会救助中心和基础上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固定的工作人员,建立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工作机制。充分彰显“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社团运作、依托社区、综合帮扶”的工作原则。
2、业务培训定期开展。组织全区各居(村)委民政干部、志愿者182人开展帮扶工作培训班,通过案例交流、PPT讲解、座谈会等形式,针对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提升业务水平,提高人员素质。还建立起相关的微信群,做到随时讨论,及时沟通,实时交流。
3、聚焦特困重点帮扶。以低保、低收入家庭及大重病家庭为重点,聚焦特困人群,创新载体,抓品牌化、项目化、常态化,展开针对性帮扶,2015年全年,帮扶对象中低保、低收入家庭52人,占总数的81%;患大重病55人,占总数的86%。坚持精品个案,对每一个个案重视质量,精益求精,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确保资金帮困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的生活窘境。进一步发挥和加强社区志愿者、社工的作用,组成一个热心公益的大学生家教团队,持续开展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爱心传递项目。
4、宣传力度持续加大。利用社区服务网、微信、简报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抓宣传、抓动员、抓激励,提升综合帮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发表的文章分别在中国上海、上海民政、新浪、长宁时报、上海社会组织网等媒体转载,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华阳、程家桥等街道依托街镇、居委会志愿者等群众基础,由点及面宣传,通过口口相传扩大市民综合帮扶工作在小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为缓解社区困难人员急、难、愁的矛盾做出贡献。
二、强监管、补短板,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1、不断完善制度。注意将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及时吸取各方合理建议,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开展长宁区社区综合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及各项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综合帮扶细则、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会议召集制度、印章使用制度、奖惩规定等,这些制度在工作实践中补充完善,不断适应新形势。
2、严格规范程序。服务社对帮扶对象、帮扶标准、帮扶资金审批流程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兼具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如新华、北新泾街道聚焦特困,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同时实施柔性的个性化帮扶,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
三、抓筹措、促规范,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1、资金来源有效保障。我区社区市民综合帮扶资金主渠道来自区福彩公益金、市基金会资助,从2016年起帮扶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范畴,从而依法、有效的保障资金来源。
2、资金拨付审批严谨。区综合帮扶资金具有独立银行账户、财务制度、财务人员,每笔费用的支出需经过服务社法人、社会科科长、民政局分管领导层层审批。拨付资金通过服务社账户汇至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账户,由街镇做好资金的发放和签收工作。形成定时对帐制度,每年的年中、年末服务社定时与街镇财务对帐,定期查看街镇账目、签收单,不定期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监督、抽查。对街镇的帮扶资金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帮扶资金合理合规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