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题: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 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新闻中心讯 令人瞩目的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日前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召开,作为高层次、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该研讨会首次被列为长三角科技论坛分论坛,来自长三角区域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将近400位师生与会。大会议共收到论文近百篇,分别以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两种方式进行,并评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墙报奖。
据悉,该大会将为扩大我国药物化学学术研讨的影响,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提升地区整体新药研究水平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林国强院士,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张万年教授等出席大会。
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致欢迎辞;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孙逊主持开幕式。
陈凯先院士在开幕式上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的医药工业和新药研究和创制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陈凯先说,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自2004年在复旦大学药学院举办第一次会议以来已有整整十年。这十年来我国医药事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在科技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平台构建以及学术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为我国医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契机。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三五”计划将要开始,新药创制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药物化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愿药物化学研究人员,勇敢地担当起重任,用更加优异的科研成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医药科技强国,为我国医药事业的腾飞贡献力量,期望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能作为长久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办成在长三角及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据了解,药物化学在新药创制中的起着龙头作用,也是复旦大学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十年来,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据悉,为不断加强长三角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会围绕“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和交流,并就药物分子设计新理论、新策略、新技术、新方法;基于新靶标的新药研究与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研究与开发;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药物合成新方法、新工艺;以及化学生物学与新靶点发现等主题开展研讨,分享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经验和成果。
复旦大学药学院周璐副教授代表复旦大学药学院作题为“基于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功能分子设计”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从分子间相互作用角度介绍了分子设计的基本原理,指出基于该原理不仅可以进行常规的药物小分子设计,还可以拓展思路,从头设计大分子蛋白质。周璐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了抗肿瘤新靶标PGAM1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工作和能够进行海水提铀的“超级铀结合蛋白”设计理念,新颖的研究思路引起了参会者极大的兴趣,现场提问交流互动场面融洽热烈。
与会专家认为,大会为药物化学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寻求合作、协同创新等提供了广阔的多层面的舞台,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大会代表大部分为青年学者和学生,此标志着我国长三角地区药物化学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充满蓬勃生机,并预示着我国药物化学学科和医药事业发展满载希望。
大会为期两天,设有3个分会场,来自国内长三角地区的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林国强院士等多位专家教授向大会作精彩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欢迎和好评。
据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叶德泳教授介绍,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药物化学学科之一。早期由历史悠久的中法大学药科、上海药学院、浙江大学药学系等的著名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二级教授杨毅(留日)、宋梧生(留欧)、袁开基(留美)、伍裕万(留法)和知名教授刘贻荪、王振钺、朱淬砺等领衔,在我国药学界享有盛誉。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本学科不断壮大,并进一步在历届主任薛芬、董纪昌、刘懋勤、周智善、闻韧、夏鹏、仇缀百、叶德泳教授等共同不懈努力下继续发展。1981年和1990年,该学科成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学科。近年来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是国家培养药学人才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教学方面,承担了药学院本科生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等14门课程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高等药物化学、药物设计进展等12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药物设计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药物化学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近年来已主编教材5本,其中2本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并针对与新药研发过程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结构优化、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和药物合成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等。重点研究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及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JMedChem、AngewChemIntEd、OrgLett、BioorgMedChem、EurJMedChem等专业杂志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获得新药证书3项、省部级奖励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