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三角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在沪举行

29.10.2014  12:25

未来的某一天,你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突然检测到心脏有不好的迹象,在你本人尚未知觉的情况下,设备已将信息上传。指挥中心经过判断后作出决策,立即派医生告诉你:为了您的健康,快把这个药吃掉……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10月23日在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上向我们描绘的未来智慧地球的景观缩影,而这些技术都基于对物联网构成元件传感器的深入研究。

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与互联网一同构成了未来的智慧地球。物联网透过传感器感知城市,让城市“更聪明”,从而能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激活并带动地方经济效率。

据褚院士介绍,当前的科技发展已经可以完成人类所拥有的各项感知,同时还可以对人类无法感知的声、光、电、磁信息进行探测。传感器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人们日常使用的很多智能手机所具备的重力感应、电子罗盘功能就是得益于安装其中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可以检测“地沟油”、定位身体病灶,甚至还能提前预警楼房倒塌。

“当今信息领域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在整个新的生态系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严晓浪如此评价传感器的重要性。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以及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企业的代表还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瓶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为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战略咨询。

据悉,长三角集成电器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2年,由上海市政府主导,复旦大学牵头,联合长三角集成电路的优势单位共同组建。中心组建两年来,围绕国家及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瓶颈和下一代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区域高校和企业协同,攻关高能效嵌入式CPU、高端芯片工艺、新型器件和国防安全芯片等领域的国家任务,改革产业紧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企业创新能力起到积极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