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时停车”维持 律师建议签订正规化协议
停车难在哪?资源不足是根本性原因,但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停车资源实难扩充。面对这种现状,市交通委一方面于11月10日推出“上海停车”APP (公开测试版),以此来减少司机因信息不透明带来的寻找车位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鼓励“错时停车”,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在杨浦区,就有一对坚持了5年之久的错时停车“老搭档”。居民小区同济绿园和商用大厦杨浦商城,根据自身泊车量的时间特点,约定下午5:00到第二天上午8:00,小区居民将车子停在大厦车场,上午8:00起到下午6:00,大厦上班族将车子停在小区的地面停车位,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社区、社会单位停车难问题。
然而记者发现,并不是每对“联姻”都如此顺利。错时停车建立的合作关系并不牢固,一旦出现问题,极容易一拍两散。尤其是延时停车问题,常常会给这种脆弱的合作关系带来一定的打击。对此,上海欧博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志愿者律师竺建平建议,双方签订正规化、制度化的错时停车协议,明确法律责任和义务,或能解决这种问题。
成功案例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杨浦商城曾是杨浦的地标性建筑,现在也是控江路鞍山路附近为数不多的高层办公楼。28层的办公楼里有多家公司,然而大楼本身只配备了66个停车位。那么车位满了上班族们要把车停到哪里去呢?
昨天上午10点,记者来到杨浦商城,看到地下停车场的车位早已停满,停不下的小汽车转而去隔一条马路的同济绿园小区停车。原来,自2010年开始,在区建交委(现交通委)和区商务委的牵头下,同样深受车位紧张之苦的同济绿园小区就和大楼签订了错时停车协议,约定有空余停车资源时与对方共享。
同济绿园小区2000年左右建成,有210个地面停车位,642户人家。刚建好时,车位还绰绰有余,可后来家家户户都要买车,现在小区已有400多辆车,白天还稍显空余,一到晚上停车就成了业主和物业都头疼的大问题,父母搬着板凳去占车位的情节时常在这个小区上演。小区大门口的马路对面,就是杨浦商城的停车库出口,和同济绿园不同的是,作为商用办公大楼,晚上杨浦商城地下一层车库66个停车位的实际利用率很低,而白天在这座28层办公大楼里上班的上班族们,又苦恼于停车问题,车位缺口太大。因此,双方与业委会、居委会沟通,获得授权后,签订了错时停车协议,约定下午5:00到第二天上午8:00,小区居民可以将车子停在大楼,上午8:00起到下午6:00,大楼里的上班族可以将车子停在小区的地面停车位上。
现在看起来有序和谐,其实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矛盾重重。同济绿园小区保安总管戴根林告诉记者,刚开始合作的时候,有业主出于安全考虑,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小区的门对外人开放,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车子不停在自己家小区而是大门外面,总觉得不放心,怕刮着蹭着。
为了这个协议顺利达成,戴根林与大厦的物业公司进行了多次商讨,最终决定在有限的范围内错时停车。首先两方向各自的业主了解了有停车需求车辆的车牌号码,各圈定了二三十辆车子,车主信息都登记在册,明确错时停车的政策只是针对这些信息有所掌握的车子,把好第一个安全关。
解决了小区居民的顾虑,大厦的管理方也提出了问题。
“费用是一个大问题。”杨浦商城物业公司停车管理负责人葛文琴说,商用停车场库和居民小区的停车费不可能在一个水平上,对于停车场库一方来说,过多的外来车辆来停车,大厦要因此增加管理成本、控制风险,首先就是人力问题,原本夜间楼内几乎没有人,只需一人值班便可,而对居民开放后,就不得不再增加一个人手,24小时开放。其次,设备保养上,也相应地更费些周折。“本身作为企业来讲就无利可图了,价格再低廉下去,就是亏损。”
葛文琴也清楚,作为居民来说,本来在小区内停车只收取低廉的费用,现在用这个甚至不如楼下方便的停车位,却要付出更多的价格,与停放在小区内相比,车主会觉得吃亏。
对此,双方都作出了让步,最终商议停车费用互相抵免,不再向对方过来的车辆收取停车费。同时,双方还为促成这桩“联姻”分别向内部做工作,跟各自业主多次沟通,洽谈,使得两方业主都认可了这一做法,两方相安无事地把这一合作坚持了5年多,从来没有因停车发生过纠纷。
戴根林告诉记者,现在两方基本每天能保证给对方提供20个错峰车位,“解决20个车位说起来好像会觉得数字不是很大,但是晚上你来看看,不要说10辆,3辆车就堵得门口走不了人。”
继同济绿园之后,大厦还曾向周围几个小区抛出过橄榄枝,但都因与小区居民沟通不畅,没能谈拢。“地面停车位都是公用的,你今天回来早了就能用。有业主会觉得,我又用不上外面的停车场库,也就不会做配合。”葛文琴称。
存在问题
合作基础脆弱:基于自愿容易一拍两散
“他们合作成功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杨浦区交通委交通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旭东向记者介绍,同济绿园和杨浦商城的结合,是杨浦区2010年起错时停车的4个试点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个。“小区和大厦两方都有需求,都有资源,且高峰时间相错,是为天时;停车场后门出去,马路对面就是小区大门,是为地利;两方业主都是高素质人群,是为人和。这三样,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刘旭东告诉记者,2010年,杨浦区响应市交通委的号召,在全区选了4个试点推行错时停车,只有杨浦商城和同济绿园小区“恩爱”到现在。最大的原因是,其他的3个试点,都是停车场向周围小区单向开放,两方需求不对等,再加上费用谈不拢,或业委会、物业公司换人等原因,此项工作都没能再继续推行。
确定车辆、车主信息,划定车辆范围的“安全版”错时停车都推进得如此困难,更不要说随机性的错时停车了。记者采访了解到,医院与周边小区错时停车推进得更加困难。本报上周曾就肿瘤医院停车难问题作过报道,该院也曾与周边几个小区商议、实行错时停车,但是效果甚微。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前来医院就医的患者流动性很大,人员很杂,小区居民出于安全考虑,不愿不明身份的人进出。同时,尽管错时停车限定了外来车辆的停放时间,但总有部分车辆会延时,这直接影响了小区业主的正常停车。
“错时停车实则是一种脆弱的合作关系。”刘旭东告诉记者,合作双方一旦出现问题,一方利益受到损害,或者感到不公平,就很容易一拍两散。这正是错时停车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停车资源难以扩充,面对这种现状,错时停车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它能够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但具体实施,还需要精细化的操作。”据刘旭东透露,基于目前本市正在进行的停车收费系统的改造,杨浦区交通管理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利用车牌识别系统、自动计费系统,开发保障“错时停车”的延伸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智慧交通”的作用,用技术来减少人力成本投入,避免延时矛盾。
律师说法
协议需明确法律责任加入违约惩罚措施
错时停车的初衷是“予人方便、予己方便”,然而面对现实中容易“一拍两散”的情况,该如何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呢?对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竺建平律师。在竺建平看来,唯有协议正规化、制度化才能保证。错时停车在尚未探索成熟,要继续推广错时停车,需要签署正规、准确的协议,明确法律责任与义务。
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关注政策的实施情况并进一步细化规定,完善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同时,应促进小区停车管理方与小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对停车定价、车位分配以及停车时间等问题进行协商,将协商结果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并由停车管理方据此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公示。“形成公开遵守的规则,表明你接受了这个服务的同时,也要接受管理规则。”
错时停车往往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作出的约定或者协议,往往会有人觉得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事实是这样吗?
竺建平称,这个问题上,首先探讨的应该是合同是否有效。“如果物业公司没有经过业主委员会的授权,那么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因为物业公司没有权处分属于业主的共同资源,业主可以阻止这种停车行为。”
如果获得了业主委员会的同意,签订了有效协议,那么协议对双方来说就是有约束力的,这个约束力体现在成员对协议的遵守,以及发生违约时的具体惩罚措施。“既然是错时,本质应该是相应时段的利用,就应该把这个‘错时’体现出来。有些车主延时停车,造成小区业主的损失,比如说他可能要去寻找更远地方的停车位,甚至打车回来。那么就应由延时车主作出赔偿,所以协议中应对违约行为有具体的处罚措施。”
“可以考虑,对于’赖着不走’的延时停车行为,一旦发生,就要采取对其收取高额停车费,或者这种延时停车行为累计发生若干次以后,就不再向其提供错时停车服务的惩罚性措施。”竺建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