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解决借贷难 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
“都知道温州模式!可知道台州也有模式?而且,我们是金融上的优势。”
记者顿时心生好奇:金融?台州以往出名的,有缝纫机,有汽摩配件,还有造船业等等,怎么在上海人面前,反而提起“金融优势”来了。
对方温文尔雅,不紧不慢摆出几个金融数据——到2014年三季度末,银行不良贷款率约为1.03%;同时,2014年1月到9月,全台州不良资产核销量仅为9.75亿元。记者赶紧问了几位内行人!一听就懂,台州的经济,稳。
不是没人担心过,前几年民间借贷风波闹得凶,距离台州数十公里方圆,就出了好几起“老板跑路”大案,资金链一断伤一大片,人心惶惶。前几年,国务院办公厅破天荒地给当地领导发去“个人函件”,提醒注意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毕竟,台州民营经济发达,99%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90%的生产总值和80%的就业岗位;毕竟,这里民间借贷数量也不小,各类名为“帮衬”实为集资的“会”,流行了数十年……
风险这件事,有时难定论。不过台州这些年的探索,引人关注。
台州的银行到上海,原以为一定就“淹没”了
记者找了当地人人推荐的“老法师”,中国银监会台州监管分局的副局长吴志民,几十年的台州金融历史,这些年的台州金融创新,他都见证了。
可坐下来,他先讲他在上海看到的事。
一家互联网企业,在网络上经销医疗器械,急着过难关,要贷200万元,跑遍各家银行都搞不定,且不谈抵押品,柜台里一句话把他卡回来了——“财务报表拿过来!”小公司,就几个员工,哪来正儿八经的报表。台州一家银行上海分行的业务员上门,先看这家网站的访问数和流量,再看老板的人品,三天内给放了贷。
一家小化工企业,专业做小实验,所需的化工产品种类多、很杂,量却很少,实验室想进材料都得依靠中间商。当时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想贷款,谈何容易。可台州一家银行的上海业务员上门来,他参考了美国同行业的经营模式,根据上下游的批发量,以及对该行业未来的潜力和价值,也是三天放了贷。
如今笑谈,当年台州两家银行提出要到上海开分行,连自己都没信心,想着到了上海就“淹没”了。所以他们做好了“先亏几年”的准备,连“下台阶”的说辞都想好了,是要到上海学习经验的。
想不到,第一年就盈利,利还挺大。原本定位服务在上海的台州企业,后来在上海的各地企业都上门来了。后来银监部门业内交流,有领导直接跟台州方面说,支行想开多少家都行!连续几年,上海政府部门发放“贷款小微企业”的奖励,台州两家银行拿了12%以上。份额着实不小!
他明知故问记者:为什么?
记者一时说不上来,只告诉吴志民刚采访来的故事。
泰隆银行的业务员任周鹏,刚工作两年就碰到不少棘手事。其中一件,便是要给一位拆解电子垃圾的小老板紧急贷款30万元。照规矩,不看抵押看信用,任周鹏去看经营情况,可这行当动辄十来个朋友合股,一起买进一大船的电子垃圾做“原材料”。你要看货?人家往空地上随便一座“垃圾山”一指:喏,那一堆!
小任在垃圾山“猫”了一天,像侦探一样做调查,像记者一样做采访,他找了很多人打听:此人有没有恶习?人品如何?以前是否经营过“拆解”?现在是否认真在做?担保人如何……最后决定放贷。后来这笔贷款正常还款,如今这位小老板转行卖气压泵,和小任时不时电话联络感情。
为了放贷30万元,还是这种“麻烦得要死”的,换做大银行可能一句话就回绝了,至于花这么大心思?回答也让人服气:你不做,这客户就没了!
实际上,30万元在台州几家商业银行看来,已是“大户”。记者看到台州银行截至2014年12月末的贷款户占比,10万元以下的超过35%,30万元以下的超过67%,100万元以下的更是超过九成。
打好三张银行牌,替代了民间借贷
放贷凭业务员主观判断,太随意了吧?三天放贷款,太草率了些吧?可这几家银行的多年来的不良贷款率,从未超过1%。
这套“工作法”,有诸多不同的口诀,但精髓都在于灵活、靠谱。比如要求业务员对贷款户考察,“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正闹离婚?不贷!稀奇吧。又比如,业务员要看对方的电表、水表、海关报表,而且四处打探贷款人的“人品”和“技能”,赌博的、吸毒的、打老婆孩子的,坚决不贷!还有“道义贷款”、“亲情贷款”、“纯信用贷款”,听着不靠谱,实则有一整套原则和逻辑。
这些工作法及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在台州3家城市商业银行——台州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基本是每位业务员必会的本领,也是在台州司空见惯的操作模式,已经探索实施了20多年,如今还复制到了长三角其他城市,还有江西、重庆等地。
在吴志民看来,正是台州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很好地替代了民间借贷——正规、利率也低,个体户、小商贩、小企业都能去贷款。
吴志民说,早些年,台州人“跑路”、“逃废债”的事情,并非没有,比如1998年前后不少信用社资不抵债,发生过好几次严重的挤兑事件。他还举了玉环县的例子,当地民间借贷成风。台州银行支行进驻玉环后,当地很快就聚集了一拨人来银行闹事,千方百计地要把台州银行轰出玉环,闹得最凶的就是民间借贷公司的人——直接抢了他们的饭碗。当然结果是,台州银行扎下根来,后来玉环再没出现民间借贷风波。
尤其近些年,“发展重质量、经济讲品质”,扎根之后是开花结果。
讲品质,成了政府与市场的共鸣
讲品质,是发展新阶段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台州人的新体会。
1988年的路桥,只是台州地区黄岩县下辖一个镇——小商品市场厉害,鼎盛时情景,就是字面上的“摩肩接踵”,义乌人都要来考察学习。可金融业严重滞后,镇上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小办事处,农村有信用社,可无一例外基本不向个体化放贷。老百姓需要钱,要么靠“钱庄”,要么靠“亲帮亲”,就是民间借贷和集资。路桥一条街逛下来,几十位摊贩谈下来,大家都极力点头说“需要银行”,但却“不抱希望”!问建议,都说你去找“王百万”牵头,他是当年路桥首富,号称上百万元财产。个体户也不愿意牵头:银行是国家办的,我们办了干啥?
倒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陈小军,找来十几位股东,凑出10万元,开了家小小的金融服务社。
童慧玲当年读职校,在服务社见习,她至今还记得去贴海报的情景——海报是大红纸,毛笔写大字:“银座金融服务社”,接着介绍自家的利率优惠,劲爆地写着“有奖储蓄”!一个人抱着一大卷纸,另一人提着一桶浆糊,贴海报时就听见人嘀咕:这种靠不住的,倒闭了怎么办!
怎么和大银行竞争,只能靠服务!
当时人民币最大面值十元,“一千块”就不得了!送过来的零碎钱,一块两块五块,整理好就是一小捆。有时候下班后为了盘账本,章慧玲和同事要干到凌晨一两点,实在累得不想回去,就干脆在库房守夜——深夜有人看到灯光,来敲门存款,照样开门迎客。服务社几位员工,有空就去小商品市场“扫街”,跟人拉家常,介绍业务;下班了关在服务社里练点钞、练珠算,实在累了就看墙上贴着的字——“我们追求高品质的服务!”
1988年底,存款将近100万元,第一年盈利约5万元。
大跌眼镜!当年可是谁都不看好的呀!吴志民当年在人民银行黄岩县支行工作,他记得“银座”放鞭炮开业的时候,能请来的最大领导,是县政府负责联系金融的秘书。
那个年代,台州人要借钱,在“钱庄”和集资会外,突然有了新选择!
还是个正规靠谱的选择。吴志民介绍,“银座”是在人民银行黄岩县支行监管下,依照银行管理条例成立的,当时就有清晰市场界定,人、财、物的决定权都在“银座”自己手上。
“银座”如今已发展成台州银行,上千亿元资产。
以民资为主导的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市场化”管理思路和服务理念,几乎是难以替代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无意中,台州起步得早,虽然并非是设计的路径,但符合了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大方向。但地方政府也定位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明确表示,股份制银行应市场化管理,“政府部门不任命干部,也不派干部”。
比如,政府敢于让民资占到95%,便是魄力。也唯独台州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做到政府占股,而不控股。
有人不解——大多数城市,只有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何全国唯独台州有三家?吴志民回忆,到了1995年,南方经历炒楼风波和一些严重挤兑的事件,一大批城市信用社倒闭。国家调整政策,要求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为城市商业银行,原则上一座城市只设一家。当时台州城市信用社约20家,比如“银座”和“泰隆”发展很快,在路桥相距仅几百米,竞争也很激烈,在全省都有名气。童慧玲讲,态度稍有不好,客人可能就到对面“泰隆”去了。同时,也有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资不抵债,又不愿被收购,吴志民上门谈工作,对方不开门,就放只狼狗在门口。那一轮整顿潮中,保留下来的城市信用社非常少,可台州就有两家,后来“泰隆”又在2006年成为泰隆商业银行。
目前台州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全是民资控股,泰隆银行100%民资,台州银行约95%,民泰银行约92%;即便政府参股,也基本为优化治理架构,对银行经营决策,绝不干预。
今天的台州,已至少有小微企业10万家。
政府做了“银行一直想做却做不成的事”
相比当年路桥小商品市场时代,这些年的台州金融,更健全了。
童慧玲讲当年事,一旁听的人都津津有味,现在已是支行行长的周攀峰听得感觉来了,从包里摸出自己10年前做柜台业务员时的笔记本,老款式,封皮破了露出装订线,内页边角被翻得有点黑,里面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地记了客户的名字、电话、生日、喜好……记不下了,就打印出来夹在本子里。直到今日,他在街上遇到以前客户,大都能叫出名字来。台州一位干部极力推荐一位业务员,说一次偶遇,对方不仅叫出她名字,连她父亲和家庭概况都能知道;仔细一聊,对方只是十年前见过她。记者原以为这是个“传奇”,想找他,可有人告诉说,不稀奇,这只是“基本功”。
这些年来,针对民间借贷风险频发预警,新的理念和模式不断被探索出来。
比如台州银行,在一些“犄角旮旯”设小微企业专营支行,招募本乡本土的农家子弟,在老家周边划定业务范围——都是熟识的乡亲,幸福感高、风险性小,夫妻吵架闹离婚,当天银行就知道。
又比如,泰隆银行探索“社区化”,一头扎进临海市的东溪单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做20年的彩灯加工,4月贷款11月现金回流,单户贷款额虽小,但业务做进一整村,可大不同了。
再比如,政府也做了两件“银行一直想做却做不成的事”。
吴志民讲得最多的,便是银行“去行政化”,以及“市场起决定作用”。
实际上,台州政府一方面对银行经营决策从不干预,与此同时,近年来也着力做了“银行一直想做却做不成的事”。
去年,7月29日,台州建成开通了全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分散在人民银行、工商、药监、地税、公安、环保、质监、电力等17个部门,2000多万条信用信息集中起来。
想把散落在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并非易事。懂的人都知道,“大不易”。
可台州下了决心,将其作为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改革的项目来抓,由市领导牵头,打破部门藩篱,组织了20多个部门一同协调。相关人士介绍,这个平台在筹建之初,便定了“可持续”的原则,他们在各个部门业务系统内运用了自动采集、抓取技术,让平台数据能定期更新;并且,在信息保密性上已经做了技术处理。虽然目前平台有时还存在“配对不上”,毕竟小微企业,电表可能是共用的,厂房可能是农民自建的房屋,但银行普遍反应“很给力”,查企业信用再不用“人海战术”了。
此外,去年11月,台州市小微企1业信用保证基金正式运行,基金由政府出资4亿元,各银行共同捐资1亿元。
这两件事,都是只有政府来牵头,才有可能做成的事。当地金融系统人士介绍,近年来台州一直把“融资”和“信用”视为敏感问题,重视平时的基础性、制度性建设。
这两件事,都是在全国率先的实践探索。如台州市委书记吴蔚荣所言:“小微金融好比毛细血管,老不通畅,积累到一定节点,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风险。”
探索仍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