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完成首笔“成长型小企业远期共赢利率业务”
上海秀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总没想到,企业成立仅一年多,产品刚具雏形,还未实现销售,最近仅凭专利技术,就从上海银行获得200万元人民币贷款,当前贷款利率还低于行业水平。
为何总被视作银行“绝缘体”的初创型科技企业,这次可以从银行借到钱?据了解,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远期共赢利息”。这是上海银行在人民银行支持下,在沪上率先试点的第一批“成长型小企业远期共赢利率业务”。
银行不愿轻易伸橄榄枝
初创型科技企业“第一公里”的路最难走。起步伊始,最缺资金,也最难获得资金。成立于2013年10月、注册资金仅100万元的秀品科技公司,就徘徊在“第一公里”上。企业成立后全力开发自然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用于室内定位导航的移动应用产品。技术实力强,产品市场远景好,但起步却泥泞缠脚——距离实现营收尚待时日,自有资金已消耗殆尽,不得不四处融资。然而,企业一没成熟产品、二没销售收入、三没实物资产可以担保,被大多数银行甚至民间融资机构拒之门外。
银行不愿轻易向初创科技企业伸橄榄枝,主要是出于放贷成本(也就是贷款利率)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不匹配。企业的高风险期匹配高利率,低风险期配以低利率,是商业银行贷款的市场规律和风控要求。
最后放弃之前,秀品科技公司意外赢得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的授信审批。在考量公司创始人团队、行业前景、商业模式和市场壁垒等因素的基础上,该行在该笔贷款中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敞口,承诺追加公司部分免担保授信额度以作备用。不过,银行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双方需要在贷款合同中约定,若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引进新一轮股权投资,则须向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额外支付一笔“远期利息”。
风险与利息巧妙“错配”
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负责人介绍,今年初,央行倡导商业银行试点科技金融利率定价方式创新,上海银行在业内较快推出成长型小企业“远期共赢利率”业务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思路,就是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在信贷周期结束时,最终确定贷款的实际使用利率。通过动态分享企业成长收益的业务模式,有望弥补银行对轻资产成长型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达到银行愿意贷、企业放心贷的目的,实现银行在科企“第一公里”中的作用。
具体操作上,上海银行在贷款发放时,先收取相对较低的前期利息,等到企业基于贷款支持得到成长发展,并满足借款合同中双方约定的触发条件后,再收取延期支付的远期利息。据介绍,这里说的约定的触发条件,包括财务类指标、债务类指标、股权类指标、业务类指标等多种条件,触发时间一般为贷款本金存续期间及贷款本金归还后1年以内。
这种银行与科创企业之间全新的“第一公里”合作模式,类似古代“田忌赛马”的智慧:通过“出场顺序”的调换,让风险与利息“错配”一下,取得意想不到的转败为胜奇效。
上海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远期共赢利率”业务,是以整个成长周期来考虑,企业发展“低段”时虽然风险高,但给予低利率支持其冲过第一公里,“高段”时再反过来高利率补偿前期的投入。
据悉,上海银行“远期共赢利率”业务模式,定位为创立期至成长期的小微企业,包括科技类、四新企业,绿色经济、文化创意类企业,并将重点支持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