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服务与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差距尚远
在银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7.76万亿元,大约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3%。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银行业提供的服务与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从8%以上逐步下降到7%左右已是不争的事实。稳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长期性话题。为此,中央已经考虑从支持小微企业、“三农”、棚户区改造和铁路建设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显而易见,未来小微企业之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近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宣布,针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小微企业贷款已经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对小微企业固然是个利好,但商业银行能否在相关领域做到商业可持续,恐怕还要拭目以待。
对小微企业贷款曾被视为难以持续之举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一些小微企业财务不规范,缺乏成熟的商业计划和现金流管理技术,所以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银行普遍认为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是典型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一矛盾不仅在中国表现明显,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相当普遍。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即在其相关报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已获得公认,但它们仍然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足够金融产品和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都已开始出现银行贷款向小微企业转向的苗头。这绝非因为银行洞察小微企业对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键作用,而是出于其商业趋利本性。
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低成本的债券融资,或者借助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必然相对下降,使得银行不得不另谋生路。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业务模式,许多银行开始觉察到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可盈利性。
比如,在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在小微企业贷款中运用信用评分技术,从而使因为企业资金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贷款损失降到最小。以富国银行为例,虽然资产规模高达1.3万亿美元,是美国五大银行之一,但其一直是美国10万美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第一大提供者,小微企业客户数量高达200万,与其能够借助统计型信用评分技术协助贷款审批密不可分。
我国银行业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探索
对于我国来说,必须充分发挥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主力军作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从世界各国小微企业融资实践来看,在获得银行贷款之前,它们要想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可谓难上加难。与此同时,也鲜有保险企业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金融支持。
其二,从我国金融发展实践来看,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量已经超过150万亿元,是整个金融行业的主体,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如果无法用好银行信贷,很难想像可以有效填补小微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为了推动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了大胆探索,出台了大量规章制度。其中,带有标志性的主要是“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2005年7月,《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应当落实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以及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六项机制”。
此后,为督促银行在经营方向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又提出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四单原则”,要求银行构建小微企业贷款专业化的经营体系与考核体系。
在监管政策的督促和影响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积极实践,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案例是,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累计扶持了10万多家小微企业,创造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帮助40多万名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实现了劳动致富。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与泰隆银行能够创造性地发明简单实用的“三品”、“三表”贷款技术不无相关。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了解小微企业主的人品、经营的产品以及所拥有的物品(三品),查看水表、电表和海关报表(三表),多维度动态获取、全方位掌握小微企业的信息。经过日积月累,信息的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再结合自主开发的现金流测评法,泰隆银行即可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从而实现了小微企业信息的低成本获得和贷款信用的准确评估。
为了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泰隆银行还承诺实行“三三制”,即老客户贷款三小时以内解决,新客户贷款三天内给予明确答复,使得9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能够在半天之内办理完毕,满足了小微企业贷款“短、频、快”的特点。
总而言之,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7.76万亿元,大约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3%,连续多年实现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的“两个不低于”工作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
银行助力小微企业贷款须再接再厉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目前我国银行业提供的服务与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更多的银行只知道经营小微企业贷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不掌握能够比较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技术;即便能够像泰隆银行那样在小微企业贷款中摸索到一些经验,也鲜有银行能够建立并使用庞大而完备的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库指导贷款经营。
另外,单笔小微企业贷款平均数额仍旧偏大,意味着在贷款总额给定的情形下,能够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数量更加有限。以工商银行为例,单笔贷款限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就算小微企业贷款。而在总资产不及工商银行1/5的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每家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已经下降到每年不到17万元,并已累计为14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遐想空间。以阿里小贷为例,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其客户数量已经超过32万户,且户均贷款额度只有4万元。之所以户均贷款能够大大低于工商银行甚至是民生银行,主要是因为阿里小贷通过对于“大数据”的充分发掘与运用,已经在潜移默化之间进一步发展了富国银行的信用评分技术,以及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技术。
再以金电联行信息技术公司为例,作为我国信用信息服务的领先企业之一,其在创业之初曾经发现汽车零部件小企业饱受资金短缺之苦,随即着手与这些小微企业签署协议,要求后者把自己的经营数据接入公司内部的“数据挖掘机器人”。通过主要挖掘12大项数据,包括下订单、生产、物流、入库、出库、生产线上线、下线、增值税发票确认、结账、付款等,金电联行自动生成企业经营状况评估报告,在提交银行并确认的基础上,帮助小微企业很快获得大量授信。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进一步帮助小微企业化解融资困境,金融监管部门不仅应当继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经营坚持“六项机制”、实行“四单原则”以及达到“两个不低于”目标,还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银行强化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便实现第三个“不低于”目标。
一方面,既然对海量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能力是解决小微企业与银行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催化剂,那么就有必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此开发完备而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与此同时,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高低不仅取决于贷款总的数量,也取决于贷款总的户数。因此,有必要提出“小微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不低于上年”第三个“不低于”目标,从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为小微贷款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国际经验充分表明,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高,往往需要政府提供必要支持,才能使得银行经营实现商业可持续。
作为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中介,信用担保制度在国际上大约已有近80年的悠久历史和成熟经验。按照筹资方式不同,信用担保机构大致可以分为政策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三类。由于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具有高风险性,且与保险公司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因此能够长期存活的担保机构大多属于第一类,即由政府出资或资助建立。
就我国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而言,目前主要以市场化运行为主,财税部门鲜有参与,由于代偿金额较高,一定程度制约了担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为了实现自我盈利,个别担保机构往往又违规经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财税部门有必要积极筹措资金,战略性地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投入,在国家稳增长的大局下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与此同时,金融管理部门也应在征信体系建设领域“弹好钢琴”。一方面,尽管国际经验早已表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信用体系并不需要政府去办,而且政府也难以办好,但这只是一个长期趋势。就短期而言,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在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初期的加速器作用,特别是全面加快包括贷款违约等在内的负面信用信息的采集联网速度,让信用不佳的小微企业或个人彻底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一些信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充分表明,如果市场上只存在几家甚至一家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信用公司,由于缺乏竞争,可能导致信用报告价格偏高、质量下降,甚至公正性也受到怀疑;一旦这家机构出现问题,对整个信用市场将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即便是在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的初始阶段,我国也不宜孤立发展一家信用服务机构,而应鼓励信用经营机构充分竞争、特色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