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图]
10月15日下午,时值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之际,“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钱学森研究专家、学者四十余人汇聚一堂,参加本次研讨会,共同纪念钱学森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深入研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纪念和回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和传承他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会上致辞。张凯表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时重新审视钱学森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和学术思想,更体会到钱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有待后人不断挖掘、继承和弘扬。
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专家或与钱老有着工作中的交集;或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从事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或为钱老的生前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研讨会上,他们分别就钱学森归国历史考据、钱学森学术思想与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
在谈及钱学森对当代中国科技所做贡献方面,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于景元在研讨会上深刻阐述了钱学森的信息革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凯飞从钱学森建立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创建系统科学、提出现代科学新体系、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化学、倡导政治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钱学森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原副主任田裕钊在会上分享了在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指导下我国西北地区沙产业的发展情况。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究员李颐黎以探空火箭工程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为例阐述了钱学森在中国航天工程和开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重庆钢铁公司党校原校长兼总支书记王传凡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创造性提出的“世界社会形态”的科学“社会历史观”,是当今现实世界的基本模型,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新发展。
《黄河志》总编室原主任编辑张汝翼介绍了钱老晚年对黄河、长江与国家水利事业的关心。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陈展部部长史贵全在会上介绍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六十周年,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院程宏从内在动力及外部动因两方面详述了钱学森回国与1950年代留美归国大潮的历史背景。
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通过对近期中美解密档案全新材料和线索的梳理研究,进一步详细考证了钱学森1955年前后回国历程。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耀河从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对光明与进步的追求、学有所成的自信、“麦卡锡”反共逆流的迫害、祖国和亲人的召唤五方面外因和内因,阐释了钱学森选择回归新中国的必然性。
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原馆长陈良深情回忆了自己曾在钱学森指导下工作三十年的点滴回忆。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研讨会最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已故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形容钱老“从本质上讲是一位思想家”。钱学森一生为国家、民族所奉献的宝贵精神食粮和思想财富,还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希望今后各界的专家能够加强研究和交流,让钱老的学术思想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钱学森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今后将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主题下,按照不同专题举行学术年会,旨在打造一个汇聚各领域从事钱学森研究的专家学者定期交流的学术平台,共同构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钱学森学术研究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