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02.08.2014  17:59

   8月4日出版的第31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文如下:

   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转方式、调结构,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课题。面对中国经济调速换挡的新形势,面对过去30年来高速发展的同时积累起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外部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推进改革,致力于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经济走出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轨迹。但我们也要看到,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横下一条心,坚持不懈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尤其是在不少地区、不少领导干部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转方式、调结构更是一场痛苦的转型,绝对不可能像月下漫步、沙滩纳凉那么悠然自得。只有深刻领会、扎实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告别过去那种主要依靠高投资、高消耗,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自觉转变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科学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基于经济工作的实践,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不缺切身感受;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不缺态度。然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最大的危险是缺乏行动。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行有所果。墨子说:“口言之,身必行之。”如果只有表态,在行动上却不兑现、不落地,转方式、调结构只能是空转空调。各级干部只有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快调快转、真调实转,转方式、调结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钉钉子,意味着不是一锤下去就能钉好,而是要一锤接一锤地敲,才能钉得实钉得牢。转方式、调结构,最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怕坐而论道做虚功搞花架子。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就是要拿出恒心和毅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之所以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首先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痼疾,非一朝一夕之功可除。发展方式上的“习惯之链”是长期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其危害,刚开始甚至微弱到没有感觉,而一旦能感觉得出来时,弊病往往已经积重难返,顽固难以被轻易打破。比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我国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如粗钢、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普遍过剩,浪费十分严重,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但有的地方领导却依然对此情有独钟。原因在于传统的套路轻车熟路,而且往往在做大GDP等方面显效快。

   对此,习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对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我们必须综合施策,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更多使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办法,坚决采取措施,稳扎稳打地消化、转移、整合、淘汰。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决不能饮鸩止渴,为图一时之利而吃光了子孙饭。因此,唯有拿出卯足精神钉钉子那么一股子干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打赢化解产能过剩这场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还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干部作风飘浮、虚功虚做,阻碍了转型升级的真正落实。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抓工作经常轰轰烈烈开头,声势响、动静大,但抓而不力、落而不实,甚至把形式当成了内容,渐渐虎头蛇尾,最后“无疾而终”。转方式、调结构,必须狠下苦功。如果只是“三分钟热情”,虚与委蛇捣糨糊,不愿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怎么敲得开硬骨头?因此,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也是对领导干部品德与党性的极大检验,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极大检验。要想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就必须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做实功、鼓实劲、求实效,才能最终赢下这场攻坚战、持久战。“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靠各级干部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能否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折射的是领导干部的品德与党性,彰显的是领导干部转作风的成效。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转方式、调结构,也是对领导干部发展观、政绩观的考验。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必须恪守的。中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加以化解。但今天的发展必须是“既长骨头又长肉”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想干出一番政绩来,这是职责使然。但转方式、调结构,解决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可能急功近利,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需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不计一日之短长的铺垫性工作和“隐性政绩”。如果一定要刻上自己的表面、显性政绩印记才有动力,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没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正确政绩观,就难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不会自觉地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更难以实现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三个提高”。

   习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领导干部对此都要铭记在心。政贵有恒,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有板有眼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打好基础、谋划长远,才能真正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转方式、调结构,更是对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考验。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各种新兴产业也在激荡中萌生。如果抓住了机遇,就有希望实现跨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果墨守成规、懵然无知,就很可能坐失历史机遇,处处陷于被动。一些同志对多年来铺摊子、大投入的发展已是手到擒来,面对风起云涌的新经济浪潮,如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却往往无计可施、徒唤奈何。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唯一出路在于以钉钉子精神加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充实、完善自己。惟其如此,领导干部才有能力和水平,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

   转方式、调结构,动力在改革。习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只有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转方式、调结构才能不“挂空挡”。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转方式、调结构,一刻也坐不住、等不起,最需要敢于担当、务实肯干的领导干部百舸争流。领导干部唯有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坚定清醒敢作为,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钉钉子精神,钉牢一颗再钉一颗,才能赢得转方式、调结构的接力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