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成功举行

18.08.2016  01:34

8月15日,SAIF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研讨会暨2016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启动公开课在沪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与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等多位重量级学者围绕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进行精彩观点分享和头脑风暴。

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与第一财经CEO周健工先后致欢迎辞,正式拉开本次研讨会序幕。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首先围绕“社会融资总额和宏观政策走向”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有利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形成统一综合的金融监管体制。

他介绍,社会融资规模由金融机构表内贷款、金融机构通过表外提供的融资、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四大类融资构成,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结构趋势和特点表现为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下降,但近期明显回升;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的融资迅速增长,近期波动较大;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盛松成还认为,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标,从总量看,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资金的总供给。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从结构看,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十分丰富。

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则以“波动中的国际金融体系:2016下半场”为题展开分享,他从国际金融体系走势深入分析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在钱军看来,美国的加息概率还是要看市场,他预计今年最多加息一次,而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在美国选举结果上。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钱军表示,由于金融传导机制问题,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效果有限,而资产泡沫以及破灭时可能会引发危机,并且低息环境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利。为此,他认为,目前更有效的政策仍然以财政政策为主,即为企业减税 + 财政赤字。而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还是在于金融体系改革,包括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更好配置社会资源,引入国际金融机构竞争以及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伍晓鹰发表了“严重产能过剩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主题演讲,他一针见血地提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也许是好事,因为它第一次迫使政府真正面对经济结构问题,当看到“去产能”已经别无选择,而且肯定会导致经济进一步减速时,决策者才醒悟到“产能过剩”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各级)政府的速度目标,而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有市场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长期参与和干预经济造成的资源错配所致。因此,伍晓鹰认为,解决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市场,不能再依靠政府,更不能采取行政手段更加重要。

而对于广泛关注和担忧的中国债务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则发表题为“资产负债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主题演讲,他通过一系列数据阐明,中国债务水平处于高位并且持续上升,同时也强调,金融稳定的关键是债务分布,而不是债务水平。袁志刚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缓解债务问题的多种政策工具,短期来看,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低,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Upright Capital董事长、第一财经研究院客座高级研究员刘陈杰最后分享了对于“中国金融风险及其化解机制”的思考,在他看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国内的金融风险主要在于非金融企业的高负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别是最新的PPP形式融资)、房地产行业的高库存和一二线城市的泡沫,以及新兴金融业态 (P2P,互联网金融等)。刘陈杰表示,用供给侧改革化解潜在金融风险,首先要回到经济基本面,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其次要守正出奇,呼唤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最后,担忧不会马上转变为危机,家底留下的余地给出了改革的时间。

主题演讲环节后,在《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的主持下,五位嘉宾还就各自观点展开深入圆桌讨论,并与近200名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