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社区大妈 登上春晚舞台

02.02.2017  17:37

  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7分钟表演广受好评。其中,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的精彩“旗袍秀”中,就有金山区10名群文爱好者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10人中有8人是金山区文化馆“馨秀团”时装队队员,看似专业的她们并不是专业人士,很多都是在职职工。凭着对文艺表演的一腔热爱,这些原本并无舞台经验的“社区大妈”,登上了国家级舞台。这背后,其实是蓬勃发展的金山群众文化。

  为春晚排练,累并快乐着

  今年的春节,对金山区山阳镇海尚居委会工作人员吴英来说,与往年有了很大不同。

  作为金山区此次参加春晚节目表演10人团队中的一员,这位平时人们印象中平凡普通的居委会“大妈”,一踩上高跟鞋,整个人的气质马上变得不一样了。然而,对于能走上春晚的舞台,吴英自己也坦言,要在几年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因为她和队里的姐妹们一样,都是业余文艺爱好者,一切都是从“”开始,加入到金山区文化馆“馨秀团”时装队,也不过才3年时间。

  早在1个月前,吴英就加入到排练中,每天早上7时半就从金山出发到东方明珠电视塔排练,回到金山往往已经半夜12时左右,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一两点,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刚开始,我以为时装队就是‘走路’,十分简单,但真正加入之后才发现很辛苦。我们每天要在双腿间夹一片纸,绷紧全身的肌肉靠墙站立练习两个小时。每次练习完一放松,真的是浑身酸痛。但我们从没想过放弃,因为真的很喜欢,不管什么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累并快乐着!

  乡土故事大王成“四大家”之一

  “馨秀团”负责人朱洁也参加了此次演出。据她介绍,2014年,还是山阳时装队的她们,因为一场国庆演出而给全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整个团队里只有8名队员。

  2015年,随着金山区文化馆新馆的成立,这支队伍正式纳入“馨秀团”中来。经过1年多的发展,越来越多普通文艺爱好者加入进来,舞蹈队、新生代组合(歌队)也分别成立,让“馨秀团”壮大到100多人,时装队也增加到20多人。期间,他们的群文节目逐渐登上了市级春晚的舞台。

  “馨秀团”的成功,只是金山群文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初,被故事界称为中国新故事创作“四大家”之一的山阳镇本土故事家张道余,与来自浙江、湖北、吉林的3位民间故事家一起作为中国故事家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17“百花迎春”大联欢活动。

  从“被动”到“自觉

  从“被动参与”到“文化自觉”,金山走过了一段文化建设的历程。2011年以来,金山区投入约5.3亿元重点推进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等一批重大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建成。5年中,全区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3万余场。

  以区文化馆为例,自开放以来,剧场每3天就会有1场演出。仅2016年全年,就举办各类活动130余场,全区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8900多场次,惠及116万余人次。这个过程中,金山区还以名家工作室为依托,在群文原创水平和影响力方面进行突破,从演绎先进典型的《白衣柔情》、《大吴老师》到再现经典的《红色娘子军》,从原创大型民俗歌舞剧《朱泾花灯的传说》到展现漕泾沧海盐文化的《沧海盐田》等,不断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和优势进行加工升华。

  一些高雅艺术如交响乐、芭蕾舞剧等,每年都会在金山上演30余场,提升了百姓群文素养。“除了高雅艺术鉴赏,我们也举办了如‘百姓大舞台’、‘群文荟萃’大赛等活动,涌现出了很多‘民星’代表。文化下基层和文艺小分队建设,让群文更贴近百姓生活,充实了基层文化阵地。”金山区文化馆馆长陈为民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