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医院护士蔡蕴敏:一双巧手“化腐朽为生机”

08.02.2017  19:35

  时钟指向晚上九点钟。晚饭后,蔡蕴敏给自己泡了杯茶,她已经抱着电脑在沙发上坐了好一会儿。微信里,各种疑难伤口的照片和问题不断更新着未读消息的数字;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和学员在等着她的网络教学。

  30年前,蔡蕴敏以实习护士的身份进入金山医院,成为一名她从小就心心念念的医护工作者。然而,若从最初的表现来看,她似乎并不适合做这一行。“最开始在急诊室里,因为晕血而发生过晕厥;后来从外科换到内科,没想到我有严重的青霉素过敏……”也正是因为这连番的“打击”,在最终进入换药室后,蔡蕴敏格外珍惜这个岗位———即便在这里常常要面对淌着脓水、散发恶臭的伤口。

  学习伤口造口护理的过程,同样并不顺利。“拆线的时候,手就忍不住地抖,拿着剪刀怎么也下不了手,师傅就让我夹紧手臂起到支撑作用,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克服紧张和恐惧。”再回头看入门的过程,蔡蕴敏不认为自己在这个专业上有什么天赋可言。在她看来,要是花上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好。

  一天天的坚持,换来了日渐精湛的技艺,她独创的“问、闻、看、评、断”五步法伤口护理模式也被广泛采用。有些医生都束手无策的难题,作为专科护士却能解决;病患久治不愈的伤口,能经自己的双手化腐朽为生机……这些,让蔡蕴敏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给了她不能放松的压力:“名气出去了,也意味着要应对更多的疑难案例,这个责任太重了。

  曾有一位旅居国外的老先生,手术后创面久治不愈。在跑遍许多大医院后,他循着蔡蕴敏的名声来到金山医院。蔡蕴敏揭开纱布,见伤口虽然处理得很干净,却有一股异样的恶臭扑鼻而来。她急忙摘下口罩,把鼻子凑近伤口仔细地闻。这一举动令老先生吃惊不已,因为在其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别说一般的医生和护士,就连自己的儿女,也是戴着两三层口罩进他的房间。因此,当蔡蕴敏大胆提出了“再开一个口子把里面的脓水和污物彻底排除干净”的治疗方案时,老先生选择了无条件信任。最终,蔡蕴敏不负所望,为老先生彻底清除了病灶。半年后,老先生从国外回来,特意给蔡蕴敏送上两件礼物。一面写着“妙手回春”的锦旗,一本老先生自己撰写并出版的游记,其中一篇的题目就是《刻在伤疤上的金字招牌》。

  在用自己的专业为患者减轻痛苦之余,蔡蕴敏还想尽可能地为公众普及健康教育,尤其是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更有质量。因此,蔡蕴敏计划在今年多走进社区、家庭,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护理知识。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