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杰另类解读:用近似“糟蹋”的态度再创作

26.07.2015  09:26

  原标题: 用近似“糟蹋”的态度再创作

  7月26日消息:作为台湾地区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金士杰在上海话剧舞台的号召力之强不言而喻。去年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感动了不少观众,作为演员,金士杰能够让人又哭又笑,而作为戏剧指导,金士杰同样有着出色表现。昨天来到上海,为即将演出的《等待戈多》做讲座,他的一些另类观点颇有意思。

  即将演出的《等待戈多》导演和主演都是金士杰的挚友、著名演员吴兴国。多年前,得知吴兴国要改编并演出《等待戈多》时,金士杰笑吴先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但热爱这部作品的他,深思后建议“以小丑精神发挥”。金士杰解释说,他看中的是“小丑精神的体现”与“荒谬的层次感”,因此让老友以千斤顶、轻轻一拨的方式处理这部作品,以丑角的身段与喜剧夸张的风格,交融表现剧中人物。

  昨天接受采访时,金士杰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文艺青年们心中的“圣经”,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里面的台词。随后,金士杰也看了不少版本的《等待戈多》,在其看来,虽说各有开拓性,但没人敢破格,贝克特的光环依然在。

  而到了金士杰的手中,东方版的《等待戈多》迎来了两位主人翁运用戏曲的唱念做打,同时还有丑角的功夫身段,这样的改编可以说,有一些颠覆。作品大约十年前在上海演出时,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导演曾来观看,他担任过贝克特本人的副导演。据说,此人坐在观众席里看完了第一场,此后两天,他又连看两场,并参加了杀青酒。在酒会上,这位导演给了金士杰一个大大的拥抱,让金士杰长舒一口气。

  谈到对于经典的改编,金士杰的观点倒是颇为另类。“很多人在改编《等待戈多》的时候,总会有点如履薄冰,但我的态度和他们完全不一样。”金士杰说,他是抱着“玩儿”的态度,怎么有趣怎么来。好友赖声川曾对他说,《等待戈多》可以是一出“滑稽戏”,金士杰当时便对这个观点十分认同。

  在改编时,金士杰完全放开了手脚,“年轻时那种充满紧张敬畏的光环慢慢褪去了。”他用一种近似于“糟蹋”的态度,完成了改编,对于目前的这部作品,金士杰称:“可能这样的糟蹋,才是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