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天文系“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实验室获教育部评估“优秀”[图]

21.04.2016  10:50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教技函[2016]40号文件公布了2015年度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

教育部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严格评估,以实现优胜劣汰。2015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司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启动了对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五年定期评估,评估期限是2010年—2014年。“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2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参加了数理领域的评估。根据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新修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的规定,本次评估按新的评估规则进行,分为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三个阶段。

2015年12月,在北京地质大学召开了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初评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沈文忠教授代表实验室向专家组汇报了五年来的工作成果,经过评定,“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实验室得分位居物理领域前列,进入了现场考察环节。

2016年1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环节由考察组组长北京大学刘濮鲲教授主持,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副校长梅宏院士出席并致辞。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关新平教授,物理与天文系系主任王孝群教授、党委书记朱卡的教授,“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和实验室骨干教师50余人参加了现场评估会。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的五年工作汇报、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学校条件保障和日常监督管理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平台、工作氛围及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审查相关证明材料,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经过现场考察,专家组最终给予了实验室“整体非常优秀”的总体评价。

2016年4月,经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综合评议,并通过教育部公示,数理领域参评的26个重点实验室中5个被评为“优秀类”,18个被评为“良好类”,1个为“整改类”,2个未通过评估。其中,“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定为“优秀类”实验室,获得了教育部优先推荐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资格。

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获批筹建,并于2012年通过教育部验收。评估期五年内,经历了筹建、验收和评估三个阶段的快速发展。

实验室已经建立了一支以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6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性研究队伍,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和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的称号;近五年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千人2名、长江学者3名、杰青3名、中组部拔尖人才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青年千人4名,极大地增强了创新性的研究氛围。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凝聚态物理与重大科技领域在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的多个重要科学问题,在拓扑绝缘体量子效应、半导体量子器件、高温超导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等前沿研究方向获得一批有国际影响或领先的重要研究成果。评估期内在Science、Nature、Nature子刊、Phys. Rev. Lett.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8篇重要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界面高温超导、拓扑超导体和Majorana费米子等方面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面向国家在量子调控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评估期内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仪器专项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实到科研经费超过1.14亿元,在研项目合同总额约1.9亿元,出色地完成了相关任务。

实验室掌握凝聚态物理学科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战略需求,在解决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领域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积极开拓相关科研成果向高新技术应用领域的转化,第二代公里级高温超导带材和高效硅基太阳电池两方面技术在多家上市公司得到成功应用,并获得产业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