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印度飞饼师”走红:工龄超10年 月薪5000

23.08.2014  11:06

飞饼绝活

搬运东西同样也是印度师傅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中午午餐咖喱饭

  重庆晚报记者 李梦真 刘润 摄影报道

  一块揉好的面团在手中上下翻飞,时不时甩过头顶,看得人眼花缭乱……在洋人街,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个皮肤黝黑的外国人,风雨无阻地站在街边卖饼。他们早上8点出摊、晚上10点收摊、全年无休……

  这是在洋人街十多位印度飞饼师傅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印度人,不少顾客称他们为“印度飞饼族”。但你也许不知道,他们几乎都已过而立之年,七八个人挤在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语言障碍、生意竞争、情感困境等各种考验。在重庆这个消费水平不断攀高的城市里,他们中不少人月花费不足千元甚至不过百。但是,他们都有一个信念:用汗水和坚持,赚N倍于他们国内的钱,换取家人的幸福。正是这份希望,支撑着他们走到了现在。

   越洋到重庆卖飞饼

   有四道门槛

   全年无休 每天要站14小时

  来自印度北方小城的拉姆,是记者接触到的“印度飞饼族”中唯一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的一位。

  拉姆今年33岁,在重庆已呆了13个年头。13年前他孤身一人来重庆,从解放碑到观音桥,从黔江到涪陵……拉姆的足迹遍布重庆各地,但身份只有一个:酒店印度飞饼师。

  今年初,拉姆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洋人街上班。跳槽的原因只有一个:这里的工资待遇还不错。由于是工龄超过10年的资深飞饼师,拉姆月薪约5000元,这个收入要高出洋人街其他飞饼师傅1000多元。

  5000元,在印度国内约能换到3万元卢比。拉姆在印度做飞饼的朋友,差不多只能赚到这一半的钱,况且还有包住的隐形福利。对此,拉姆很满足。

  每天,拉姆和同事们要做百余个甩饼。有时,他还要给顾客表演“单手甩饼”的绝活。以前甩多了会手疼,现在这对他来说,已经轻车熟路。

  现在让拉姆觉得累是站,为了招揽生意,从早上八点出摊到晚上十点得一直站着,“现在是腿麻,不是手肿。”记者采访到的“印度飞饼族”生活中,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一年365天,除去下大雨,天天都是工作日。

   一日两餐 有时月支不过百

  每天早6点半,拉姆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准备材料,打点摊位、开门待客……早饭,直接省了。

  他们这天的午饭是咖喱饭配清炒南瓜。就餐的小厨房里,几乎就放了一口大锅、一块大菜板。每人每天轮流做饭,只求速度不求味道,只求吃饱不论喜好。大家蹲在地上就开吃。

  晚餐是拉姆一天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有时会炒个肉喝点酒。不过,拉姆告诉记者。这段“幸福时光”却常因工作延后,有时甚至得等到11点。下班后,他们7人一同回到老板在盘龙社区租下的三室一厅中。

  “7人同居”在拉姆看来相当不错,“至少一人一张床,并且屋里还有电脑和电视。

  每月30号发工资,是拉姆一月里最开心的日子。他会请半天假:先去银行给家里汇四分之三的工资,然后再潇洒地去观音桥、解放碑等商圈以打望为目的晃荡两圈,下午回去再和同事们一起吃老火锅。

  来重庆13年,拉姆身上的现金最多也就几百元。甚至有时月花费不足百元。前些年家里条件比较艰苦时,拉姆甚至有好几年没回过家。“我夏天就两三件T恤,穿了好多年也没烂。我不抽烟,唯一需要花钱的就是啤酒,再就是大家一个月吃回火锅平摊的钱。

  记者看到,普通T恤,黑色棉麻裤是这群印度飞饼师傅的标配,“没怎么见他们换过衣服。”附近不少商贩告诉记者。

   沟通不畅 常常私底下抹泪

  这几天,拉姆的妻子从印度来重庆打算玩三个月。拉姆为此去找了一套月租300元的两室一厅,买了不少小零食。

  不过,他依然很内疚,“这边她也没朋友,语言又不通,我又不能陪她太久,她天天只能在家里睡觉。”这份孤独感对拉姆来说太熟悉了。

  刚到重庆时,除了介绍人,拉姆谁都不认识。语言不通,与人沟通全靠手脚比划。他告诉记者,常常私底下偷偷抹眼泪。

  从那时起,他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一直到现在。“听到他们的声音,我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浑浑噩噩过了三个月后,拉姆每天请教厨房里会英语的师傅,然后请他翻译成汉语录下来,一遍一遍学。每天下班后,拉姆还给自己定了一小时“汉语角”时间:找人多的地方悄悄听人聊天,为此也招来不少白眼。

  如今,拉姆可以用地道的重庆话招揽生意,更成为洋人街上印度飞饼部落的“翻译官”。但其他印度同伴,仍然和13年前的他一样,基本生活在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里。

   圈子封闭 “内争”时有发生

  由于与外界沟通不畅,印度飞饼师傅的交际圈非常窄—只有同事,而且几乎都圈定在洋人街内。

  但就在这个圈子里,纷争也不少。据了解,目前洋人街的印度飞饼由两个不同的印度老板经营,每个老板手下都有七八位印度师傅。价位相同、制作方法类似、卖点相同、摊位点接近.……记者侧面了解到,这些都让两边明里暗里竞争不断。

  记者采访当天,两拨人差点因为记者只拍摄一家而未拍摄另一家引起争执,险些动手。“不想管这些事情。”拉姆说。

  无人沟通的日子里,拉姆爱上了网聊。拉姆QQ里有不少陌生好友,常常英语、印度语、汉语胡乱聊一气,压力和不开心似乎都随之宣泄而出。“每晚这个时间,我都觉得很温暖、很放松。

   其实你在重庆吃的

   都是改良版印度飞饼

  拉姆告诉记者,印度飞饼的用料很常见:面粉、蛋黄、砂糖、盐等。不过,传统的印度飞饼和在重庆吃到的印度飞饼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形状不同

   正宗:饼形 重庆:块状

  “你们经常吃到的印度飞饼,哪怕是印度师傅甩的,也都是更适应于中国习惯的改良版了。”老板康先生表示。他曾经吃过地道的印度飞饼。“它完全是一个饼的形状,不是像国内被切条后成块状。相比之下,块状吃起来要更方便,也更适合中国餐桌上的筷子文化。

   甩法不同

   正宗:边甩边烘 重庆:抛来抛去

  康先生观察过正宗印度飞饼的制作方法。“还是会将面团在空中抛来抛去的过程,但是在面团变薄后,飞饼师傅会将其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制成国内常见饼的形状,再过油煎制等。

  拉姆告诉记者,飞饼“”的过程,其实不只是将面团在空中抛来抛去,还有将面团先在平锅中煎到快熟时,直接把饼飞到旁边炉子的火中去,要让火猛地烘一下,这个增温会让飞饼口感达到最佳。“不过目前市面上已有煎制饼的专业设备,这个传统的步骤也常常被省略了。

   配料不同

   正宗:咖喱配菜 重庆:水果辣椒

  更重要的是配料的不同。对于飞饼中加入的配料,印度人一般都加咖喱,辣的不辣的都有。“但是我们真正的咖喱,因为口味的关系,重庆人一般吃不惯。

  在中国,水果味似乎是更受欢迎的配料,“香蕉、菠萝都卖得挺好的,还有加辣椒的也卖得不错。”拉姆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在印度吃飞饼,还会喝点茶搭配着来,冲淡饼的一些油腻感。

   印度飞饼师傅 渝漂生活节奏

  起床:早上6点半,简单洗漱后,开门待客。

  早饭:直接跳过。

  午饭:咖喱饭配清炒南瓜,每人每天轮流做饭,只求速度不求味道。

  晚餐:有时炒肉喝酒,有时11点下班。

  住宿:老板在盘龙社区租下的三室一厅,一人一张床,有电脑和电视。

  休闲:每月30号发工资,请假给家里汇钱,到观音桥打望,和同事AA制吃老火锅。

   等待与希望

  “等待与希望”是拉姆最喜欢的两个词。

  小时候的拉姆,曾是家里的希望之星。不过,成为大学生后不到半年,母亲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花光所有积蓄。拉姆放弃学业,找到香港做飞饼的叔叔学习手艺,不停地适应陌生的城市。

  这些年,拉姆不仅帮助家里还清了债务,还在镇上买了一块地,并开始着手修房子了。他的老板康先生告诉记者,印度师傅真的能吃苦,不少人都在中国收获了“第一桶金”,回家乡买房买车,生活过得都挺不错。

  5年前女儿的降生,为拉姆带来了新的希望。“不要做手艺人,太苦了。”拉姆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回到他梦想的大学校园,“我要保证:她不会像我一样,因为学费而上不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