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养老床位价格低、有补贴,中心城区老人为何还是不愿住到郊区?
上海作为老龄化程度高达34.4%、户籍老年人口超过503万的特大型城市,养老服务资源的不足一直是民生领域的一大问题。其中又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往往一床难求,而相对便宜的郊区养老床位却又空置,老人为什么不愿意去住?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今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座谈会,听取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大代表对社区养老工作的意见建议。郊区养老床位的空置成为一大热议焦点。
“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只要占了好的地理位置,哪怕服务质量中等偏下,入住率还是比较高的。相比之下,奉贤、金山等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也就是50%左右,空床很多。”上海福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维说,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养老床位也有联动,比如中心城区有一幢楼要改建了,老人要暂时转移出去,这时就跟郊区商量一下,到郊区养老院过渡一下,而实际上郊区养老床位的入住率还是不高。
在养老市场,一张郊区养老床位的收费比起中心城区要少得多,有的价位只有城区一半,有的区还有一定补贴。但这些优势并未让空床现象减少,中心城区的老人为何不愿去郊区?陈维认为,郊区语言、生活习惯和城区略有差异,不少城区老人住过去后不能很好地融群,感到孤单,更重要的是子女看望也不方便。
他曾做过一个统计:家门口的嵌入式养老机构是“一碗汤”的距离,儿子看望母亲,一天可以看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可以做到一个月看望两次,而如果到了郊区,那么两、三个月看望一次也算不错了,“老人希望能经常看到自己的子女,可子女工作又那么忙,不能经常赶去郊区看望老人,这不是三、五百的补贴就可以替代的。”
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闫金伟也表示,很多老年人即使有补贴也不愿意住到郊区养老,这也导致中心城区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化,比如普陀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70万,其中4个街道老龄化的比例已经超过60%。
而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养老床位的服务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陈维谈到,不少郊区养老床位是共建项目,“我们和奉贤谈一个养老项目,看了当地的设施后,发现根本不是养老设施,对方养老理念也不一样,还停留在最初始的水平。“
市人大代表施政也认为,一些郊区养老机构服务理念、消费理念还跟不上,不仅从市区过去的老人不习惯,就是本地郊区老人也吃不消,比如一些属于兜底性质的郊区养老机构,所有的设施都是从安全角度出发设置,房间里不允许有微波炉、烧水壶等,子女送过去的东西也没有地方可以加热。“是否可以引入一些市场化的个性化服务手段?如果有困难,难点在哪里?”
“很多郊区养老机构解决的就是老人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有吃、有睡,加上日常简单照护,甚至护理人员也都是老人,老人服务老人,那服务品质自然差强人意。”陈维说。
代表们还谈到,城区老人不愿住到郊区,郊区老人也不太愿意进养老院。在郊区还有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老人如果住进养老院,大家会说子女不孝顺。另外,不少郊区老人自认为比城区老人身体状况好,对就医有一定需求,而对养老床位的需求没有城区老人高。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代表们认为,需要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入手,进一步提升郊区养老的理念,引入市场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部分老人有意愿跨区入住郊区养老床位,却面临户籍所在区“养老补贴”可否转移、如何转移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明晰政策、突破障碍,消除老年人跨区域入住养老院的政策难题。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王海燕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