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清:"三阶段"信用管理模式开始全国推广

02.05.2015  08:10

  

  图片说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

  信用,是社会文明的标尺,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并在去年4月30日正式上线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上海社会信用体系进展如何?信用信息又将在生活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记者日前专访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

   公务员招录等已应用信用信息

  记者:我们所说的信用平台究竟归集了哪些信用信息?涵盖的部门有哪些?

  邵志清:目前,上海公共信用平台归集的信息主要是履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过程中所产生或掌握的信用数据,主要来自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公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内容可分为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判决类、执行类等事项。比如,水电燃气缴费拖欠、违法建筑、酒驾、司法判决等这些与个人息息相关的信息,都已经纳入。截至今年3月底,平台数据归集单位已有99家,归集信息事项达到3441项,可供查询法人数据1021万条,自然人数据近3亿条。

  记者:信用信息对每一位市民或法人意味着什么?

  邵志清:应用,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目前,市公共信用平台主要面向政府部门、信用服务机构、法人和个人推广应用。

  在政府应用方面,如果通过平台查出企业有偷税漏税或违反市场经营秩序等记录在案的数据,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就会被列入“异常名单”。市公务员局在公务员招录中,也主动使用平台数据,在去年的公务员招考中,通过查询平台就发现过几起有“案底”的人,同样受到限制。

  在市场应用方面,平台面向信用服务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多元化查询服务。上海图书馆自去年10月起,对经市信用平台查询不存在负面信息的新办证读者,免予收取押金。

   未来将推更多正面激励措施

  记者:您谈到了不少应用,但目前外界的感受度并不高,您认为应用方面的障碍在哪里?

  邵志清:虽然我们强调“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但社会对公共信用信息在“能不能用”、“要不要用”等方面还存在疑虑。同时,受传统行政管理方式重审批、轻监管的影响,普遍缺乏对使用信用信息的认识高度和制度安排。

  此外,目前守信激励的措施还相对较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民的感受度。未来,我们会将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信息以及献血、志愿行为等个人信息纳入平台,并推出更多的正面激励措施,引导市民关注和参与诚信建设。

  记者:数据从量上看已经不少,但外界也反映一些数据质量并不高。

  邵志清:由于各类数据库建设有历史阶段、数据归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造成提供的信息有效性、及时性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数据可能还是几年前的。此外,有些数据关联性也不足,像碎片一样游荡在系统里,匹配不上。比如,系统内有叫“张三”的处罚信息,但当时信息记录时缺失身份证号码,就难以精准定位到信息主体。

  下一步,要加强平台数据渠道建设,健全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提供,完善数据质量统计报告制度,从而快速提升信用数据的质量。

   信用管理模式开始全国推广

  记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哪些探索?

  邵志清: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逐步形成了依托数据、行为、应用清单的全过程信用管理的模式,并开始在全国推广。

  具体到信用管理手段来说,第一阶段是事前的告知承诺,比如“负面清单”。第二阶段就是事中评估分类。第三阶段是事后联动奖惩。

  要完成这样的全过程覆盖,需要有依托和支撑,为此逐步形成三张清单。一是“数据清单”,信用的信息目录明确归集哪些数据事项。二是“行为清单”,对企业、个人的信用行为从哪些方面、依据何种标准进行评估。三是“应用清单”,根据守信、失信的记录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记者:这种管理模式未来的推广上有何考虑?

  邵志清:对扩区后的自贸试验区,我们要继续完善市信用平台自贸试验区子平台,加强对市场主体各类信用信息的及时归集和动态评估,健全“三清单”制度安排,完善“三阶段”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

  同时,率先在浦东新区以及长宁、静安、松江等区建设子平台,延伸服务窗口,拓展应用领域。例如,在市民居住环境方面,将违法搭建、房屋群租、拖欠物业费和公用事业费等不文明居住行为信息纳入市信用平台。此外,加强市信用平台与商业银行、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保理机构等的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供应链和交易记录分析,综合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