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那沉甸甸的责任

28.12.2014  11:30

    匆匆这年。2014只剩下个背影。

    时间都去哪儿了?

    答案写在行进中的中国故事里。

    这一年春天,书店的灯光照亮了城市的夜空。4月23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的第二天,一位署名“掏粪工”的读者在留言板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三联是我的大学,这里有我的阶梯教室。当年的保洁员无数次到这里上课,被工友笑称为‘掏粪’。现在三联成为唯一不打烊的书店,总有一盏灯为你我照亮。”此后,上海、深圳、广州、汕头的夜读灯光纷纷点亮。一边是众多实体书店面临经营困境,一边是越来越多的24小时书店接连亮相,同一个时空中的收缩和扩张并不矛盾:实体书店的关张不是必然的宿命,书店的存在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风骨。当书店全天候向爱书人敞开怀抱,当温暖的书店成为深夜教室,当安静的书店成为约会地点,当明亮的书店成为城市不灭的光芒,这个书香浓郁的城市该是多么沉静和美好。

    这一年十月,是文艺的收获时节。“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样的告诫掷地有声,这样的纠偏一针见血。曾几何时,《平凡的世界》、《凤凰琴》里那些拨动心弦的力量少了,一些艺术家的才华变成了追逐金钱的工具,本应根植于生活的创作依赖于光怪陆离的空想,自然缺乏精品,必然难出经典。拿什么奉献给你,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艺术,才是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期待。艺术需要想象的翅膀,却不能来自闭门造车,更不能依靠架空历史的任意虚构。只有扎根坚实的大地,深耕生活的沃土,才会获得飞翔的力量。落到实践中,便是这场名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系统总动员。深入生活拥抱人民,这个隆冬,文艺的双脚踏踏实实地站在了现实的大地上。

    这一年金秋,新词“APEC蓝”从网络创造迅速进入国家主席的欢迎词。雁栖湖畔的APEC舞台,一如蓝色的包容和辽远,吸引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当大众津津乐道于APEC的大事小情,当国家成就与大众生活同步,当国家战略与百姓期待契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和凝聚力,烙印上了独特的中国标签。让澄澈的APEC蓝常在,不只是一个城市的环保期待,更是举国追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的共同目标。

    这一年,唯分数论开始谢幕,一考定终身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张薄薄的试卷,不再单独享有高考成绩的决定权。不分文理、加分受限、取消联考、禁止“掐尖”、自选科目,千呼万唤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终于揭开盖头。教改不易,树人育才的大计不等人。剥去依附在分数和考试身上的硬壳,拆除阻碍素质教育的藩篱,教育才会回归初心:公平和育人。

    这一年,触摸到的历史分外凝重。铸鼎为祭,著文为念,在和平的阳光雨露中,“国家公祭日”第一次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纪念。这是中华民族祭祀传统礼仪的延伸,也是新时代培养家国情怀的载体。时移世易,卢沟桥事变、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这些惨痛的国耻国难国殇,依然痛得鲜活,依然难以愈合。百余年的接力奋进,我们已有足够的胸襟来正视历史、珍视和平,已有足够的警惕去维护历史的庄严和民族的尊严,也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去强健自己、开创未来。

    从与世界变化的共鸣到对国内关注的回应,从对历史兴衰的追思到对严峻现实的变革,即将过去的2014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责任的中国故事。

    期许2015,责任在肩,唯有前行。(经济日报 姜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