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进博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走近服务进博的9位一线普通职工
进博会要“越办越好”,靠的是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保障。36万平方米的场地中,分散着不计其数的一线普通职工。他们毫不起眼,却不计得失、执着坚守,用岗位上发出的那道光,聚成了进博会的璀璨。临别之刻,我们从中选择出了9位,让我们为这些平凡人的无私付出,树起一个大拇指,点一个赞!
人物:虞耀庭
岗位:上安物业公司国展中心项目部给排水主管
“开幕式的当天上午,我们在做最后的巡检时发现有一根商家自行维护的污水管正在滴水,而且滴漏的量还不小。”虞耀庭告诉记者,由于滴漏的位置处于开幕式重点保障区域内,更是在下午国家重要领导巡馆的必经路线上方,他一下子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因为安保等原因,维修常用的登高车无法开入现场,那怎么办?虞耀庭急中生智,率领团队搭起8米高的人字梯扶梯进行抢修。“以往半小时能够搞定的活,因为爬人字梯需要格外小心,系安全带导致操作上的不便,维修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冷汗、热汗湿透了外套,好在最后把安全隐患排除了。
进博会期间,当你走过国展中心的每一处污水井盖,几乎闻不到一丝异味,这背后也离不开虞耀庭和他团队的功劳。“开幕前我们对整个场馆近一万米的污水管道进行了冲洗,展会期间也定时巡检,保证展商和参观者最好的体验。事实上,在国展中心参展观展,干净正是所有与会者的同感”
人物:郭涛
岗位:国展中心疫情防控小组
10月28日,国展中心疫情防控小组负责人郭涛度过了难忘的一天。那天,是他儿子四岁生日。
“那是开幕前的冲刺阶段了,真的是分身乏术。”郭涛说,每天入场的人员、车辆、设备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杀和入馆流程,不出一丝差错。而在那晚,郭涛匆匆地和儿子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在视频里,儿子的一句话让他感慨不已——“爸爸,你今年又不能陪我过生日了,明年可不可以啊?”
从7月份开始,疫情防控小组就在防疫的方案和准备上不断冲刺。从备战阶段,到10月23日前的临战阶段再到最后3周的实战阶段,郭涛和他的团队在不断地奔波和巡查中度过。
郭涛表示,进博会开始,他就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回家了,很想念儿子,很想念家人,心里有些愧疚。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次进博会结束后,能够好好地和儿子出去玩一下,“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不要去留下任何遗憾。”
人物:赵韻
岗位:国展中心会议中心高级经理
连续三届为进博会的开幕式保驾护航,作为会议中心会务团队的负责人,赵韻需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企业领袖。
开幕的前夜,他和团队一夜没有合眼,从一杯咖啡到一只凳子再到一块屏幕,每一个会场内的细节都被要求做到100%完美和准确。而在连续三届的服务中,赵韻和团队们的工作效率也是愈发高效和专业。
赵韻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令其印象深刻的细节:那是一个在馆间会议室举办的合作发布会。汾酒集团负责人和丹麦驻沪领事馆总领事都发表了讲话并进行了签约仪式,而会议室外就是山西汾酒非遗的展台,现场可以品味丹麦酒心巧克力,这枚巧克力非常有讲究,因为当中嵌入的是汾酒制作的酒心。
赵韻告诉记者,千年中国汾酒与欧洲巧克力的文化碰撞,展现了文明交流的互通有无。这间并不很大的会议室里传达出的精神,非常好地诠释了本次进博会中,进口商品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人物:杨世成
岗位 :国展中心安保部安防事务主管
作为国展中心大客流应对的负责人,杨世成在今年的进博会上经历了开幕第二天的入馆高峰。对他和团队来说,每一次大客流日都是一次大考,每一次的应对都让他们神经紧绷。
11月10日,对杨世成来说,心里的感觉还挺复杂的,有些激动,更有些不舍。
杨世成表示,在下午6点之后,观众都已离场了,但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盯着撤展的一些安保情况,所以又会是一个不眠之夜。
“今年大客流出现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排队等待的情况,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希望能够继续优化方案,在来年提出更好的解决疏导方案。” 杨世成如此说道。
人物:常忠培
岗位:场馆饮料机运营员
推着小车,装满橙子的货箱叠了三层,足有一人高。常忠培擦着头上的汗,这是今天他第二次来为7.1号馆外的橙汁机补货清洁。作为饮料机运营员,常忠培的身影不时穿梭在“四叶草”各大场馆外。
“早上8:30就要开始准备。”常忠培告诉记者,一台橙汁饮料机每一两小时就需要清洁消毒,“一是来补货,二是来清理榨汁后的剩余垃圾,为机器做好外部消毒。”
常忠培说,一台榨汁机做好清洁消毒往往需要20-30分钟。“最忙的一天是6号,观众特别多。一个上午光为这台机器补货,我就来了三趟。”常忠培还在忙着手中的活,“等下午闭馆了,我们还要把核心部件拆下来,带回去清洗消毒。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已经到了晚上9点。”
“最开心的事,就是我们的橙汁销售一空!”常忠培理了理货架,“我们是从第二届进博会开始投入使用的,每台机器日销量可达2000杯,可见进博会参展人数之多,人气之旺。”
晚上8时30分,常忠培下班了。明年,他和同事们依旧将活跃在服务进博会的路上。
人物:蒋薇
岗位:进博会“会间音乐会”表演团队
琵琶妩媚、扬琴雅丽、竹笛清脆、二胡幽婉……在今年进博会的4.2H场馆里,进出的观众除了观展,还能享受到一场音乐的盛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首首动人的江南丝竹曲,是由15位“非职业选手”演奏而出。
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乐团牵头组织者之一蒋薇告诉记者,他们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进博会的“会间音乐会”中,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到今年进博会的邀请后,这支“非职业”团队非常高兴。为了能够呈现出最好的表现,成员们从一个半月前就开始自我加压,准备了25首乐曲,每周利用业余时间排练3-4次。
“江南丝竹可以说代表着上海声音,传递着海派文化。”蒋薇表示,此次进博会期间,团队一共演奏了15场,虽然现场不设坐席,观众大多来来往往,但许多人都会驻足倾听观看,不少还会拍照摄像发朋友圈,“这让我们很自豪,因为我们在用非遗音乐向世界传递着文化自信,团队所有人的辛勤付出值了!”
人物:吕慧婕
岗位:VIP要客休息室东航志愿者
在进博会的展会现场,有这样一群“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志愿者,她们身着蓝色东航制服,眼神明亮,声音甜美。记者了解到,她们是来自东航的空乘队伍,作为志愿者参与进博会的形象礼仪、外事接待、会场导引等多个服务保障项目。
入行16年的东航空乘吕慧婕,是今年进博会要客嘉宾休息室的组长,虽是进博会“三年级”老生,但今年进博会期间,组织方在前两届进博会礼仪保障的基础上,对礼仪志愿工作流程更加细化、相关配套更加齐全、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方面更加精准。吕慧婕和她的同事们提前一个月就完成了上岗前礼仪培训、场馆熟悉和岗位分工等相关工作,为这届进博会做足了准备。
“VIP要客服务和日常机舱服务有点不同,因为我们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宾客,所以做到标准化的同时,还需要满足VIP的个性化需求,”吕慧婕告诉记者,一天6小时的“站立服务”是她们每天的工作日常,最高峰她一天接待了10组客人。今年接待工作中,防疫也是重中之重,她们需要在上岗前穿戴好防护用品,在每一个休息室安排责任人进行全面消毒。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进博会服务期间,有位VIP在离开休息室时,落下了重要的文件包,吕慧婕发现后,第一时间追了上去,先后走遍了两个大馆,最终找到了这位VIP,为此她还收到了感谢锦旗。
人物:刘永杰
岗位:百联逸刻餐车
第一次参加进博会,一肩挑起6辆早餐车的一日三餐供应,在“四叶草”日行3万步。百联逸刻“逸小兔”餐车一线服务职工刘永杰坦言,虽然很辛苦,但下一届进博会他还想参加。
中午时分,在5.1馆消费品展区最内侧,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着的刘永杰。正值午餐用餐高峰的大客流,刘永杰的工作就是帮助排队用餐的客流实现最快2分钟凭二维码取餐。
“招牌的煎饼果子加绿茶20元,白糯玉米搭配则是12元,还有咖啡、面包、沙拉、三明治、矿泉水等,新鲜现制的如煎饼果子、手抓饼、铁板小串等也都是食客所偏爱的。”刘永杰表示,餐车提供早、中、下午茶、晚等“一日四餐”,他每天清晨7点就要到展馆,6辆早餐车一天来回巡展3次,绕“四叶草”数周,日行3万步。
团队共有40人,从人员排班,到进博会期间的食品保障,一直到客流散去,还要对餐车进行清洁消毒……刘永杰为此开启“持续待机”模式。
“每日傍晚7点,我就开始关注餐车晚班收工后翌日收货的情况,将货品统一分配到次日的6辆餐车供给。”通常,他还要在每晚10点左右和保障团队的组员们开一场音频会议,落实每一天的餐饮保障工作。
刘永杰告诉记者,尽管有苦有累,但他还想参与到下一届进博会的餐饮保障中。“我相信进博会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而我也相信明年我们的服务保障能更尽善尽美。”
人物:季闻毅
岗位:建行上海虹桥会展支行行长
今年,位于“四叶草”内的建设银行虹桥会展支行进行了技术升级,其5G+智能银行以“联接无感、服务无界、协作无间、安防无忧”的全新面貌,面向进博会所有参展商、观众及服务人员。
说起本届进博会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中国建设银行上海虹桥会展支行行长季闻毅认为,“今年,自助交易区内新引进的钟表式智慧柜员机,给参展商、市民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方便!”
11月6日,某境外参展商的中国总部员工吴先生来到建行办理外币兑换业务,期间手机响起,原来是女儿的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在上海预报名学校目前还缺一张父亲的上海居住证明,需要赶紧提交。吴先生边听电话边皱起眉头,他对电话那头回道,自己这几天一直要在进博会现场,中间根本没时间再回家拿居住证明去复印……
这时,在一旁的季闻毅听到后赶紧小声提醒道,“先生您别急,我们这里就可以直接办理……”
原来,这台智慧柜员机综合了网点金融业务办理功能和政务服务功能,其政务服务内容涉及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户籍办理等各类民生事宜。一分钟不到,吴先生的居住证明就被成功打印了出来,“万万没想到,真是太方便了!”吴先生当场表示,当天来为公司兑换外币,没想到还顺便解了一项“燃眉之急”,让他直呼金融科技改变生活。
来源:劳动报 作者:记者罗菁 叶赟 黄兴 陆燕婷 徐巍 庄从周 摄影王陆杰 朱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