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邓小平的上海足迹 与胞弟在普庆里 秘密重逢

18.08.2014  09:01

原标题: 重访,邓小平的上海足迹

  从黄浦江畔起航,踏上追寻革命真理的道路那一刻起,邓小平的一生便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再一次,寻访邓小平在上海的一些足迹,在时光交错中,看到的是一位伟人的坚持、理想与期待。

  法兰西码头

  黄浦江畔,金陵东路渡口。

  载着数百游客的过江船只,是现代的白色小艇,15分钟一班。检票后的乘客们,在甲板上安静地排队等候。待上船,有人选择一楼的船舱倚窗而坐; 有人登高至二楼甲板一览浦江两岸风光,感受上海的节奏。

  今天在这里排队上船的游客大概并不知道,1920年9月,在这个当时被称为“法兰西码头”的渡口,有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也在这里排队等候。16岁的邓小平,就在其中。那时他叫邓希贤,就在几天前,他从四川广安来到上海。上船后,沿着黄浦江顺流而下,在杨树浦码头邓小平乘坐法国轮船“盎特莱蓬”号,就此踏上留学异国、追寻救国之路的航程。那时候的邓希贤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未来还有着数不清的人生交集。

  而如今,望向穿行而过的黄浦江轮船,依稀可以想象94年前那艘渐行渐远的船,在那艘船上,一个伟人伟大的梦想,正徐徐展开。

   普庆里

  行至马当路306弄,“普庆里”三个字依然清晰地高悬于弄堂口。这里曾是革命时期,邓小平与胞弟秘密重逢的地方。

  这条建于1925年的里弄,今天还保留着上海老弄堂的面貌:靠墙停放的自行车、倚墙设置的洗衣池、水泥路面、闲适的居民。依然是百姓人家、寻常巷落。从位于淡水路的弄堂后门,左转,马当路306弄57号的门牌便出现眼前,黑色的传统木质大门略显陈旧,上面还用粉笔字写着“回收旧物”等字样。

  寻踪而来,可即使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邓小平曾经来过这里。

  1931年5月2日,邓小平的胞弟邓垦来到上海,为了找被派至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的邓小平,他在《时事新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两行字:邓希贤兄鉴,弟已来沪,希见报速至法租界萨坡赛路辣裴德路口普庆里五十七号一晤,弟先修启。”那时候国民党特务也常假用这种方法抓人。邓小平派了一些人,化了装,去打听,确定真的是邓垦。那天,邓小平穿着布长袍、戴礼帽、穿西装裤子和皮鞋,前去赴约。他敲了门之后就问:有没有个邓先修?尽管多年不见,但邓垦马上就认出了他。当时人很多,邓小平没多说话,只道:你收拾收拾跟我走,马上跟我走。

  同年六七月间,27岁的邓小平离开上海。没想到一走就是18年,再次归来时,他参与指挥了这座城市的解放。

   上海宝钢

  今天的上海宝钢集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个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第二天就打下第一根桩的企业,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曾留下邓小平的殷殷关切。

  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的张浩波今年已86岁高龄,回忆起30年前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宝钢的场景。张浩波告诉记者,他参与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当时有一点要求他记得很清楚,不要列队欢迎,形式简单一点。

  1984年2月15日那天一早,宝山地区起了雾,“我们都很担心是否会影响小平同志的行程,好在雾在8点左右慢慢消散了。

  上午9点半,邓小平、王震乘坐的乳白色面包车徐徐驶进牡丹江路上的宝山宾馆。小平同志健步走下车来,即同大家一一握手,很有兴致地说,对宝钢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得增加点感性知识,不亲眼看看不行。

  当时的汇报会安排在宾馆的北楼,时任冶金部副部长、宝钢工程总指挥黎明重点汇报了一期工程的进展,按照原定进度,一号高炉计划于1985年9月点火,黎明告诉小平同志,对一期工程按时投产很有把握。当汇报到一期工程投产后,高炉一年有几十万吨水渣时,邓小平说:水渣可以搞水泥嘛!现在水泥很紧张。

  汇报结束,黎明提出请小平同志题字,他愉快地答应了,稍微思考了一下便写下:“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谈及小平那次视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张浩波说:“就是小平同志题词的情景,他思维敏捷,稍稍思索一下,便把宝钢建设的要点写了出来,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领袖的高瞻远瞩。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

  今天的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横跨浦江两岸,车辆川流不息。它们构成了上海两个最重要的过江枢纽,对促进浦东开发开放,意义重大。

  曾担任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工程总指挥的建设功臣朱志豪,把三次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两桥的时间记得清清楚楚:1991年2月18日、1992年2月8日和1993年12月13日。

  第一次视察是建设中的南浦大桥,那是1991年。“其实他非常希望到浦东去看,但是当时浦东条件比较差,南浦大桥正好是造在南码头的摆渡口,桥墩的两边都是煤场,风一刮都是煤灰,环境确实不太理想。后来就在南码头的浮桥上,他站在那里看了一下。”朱志豪回忆,“我把南浦大桥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完工,投资多少,进行得怎样向他作了汇报,他微笑地点点头。

  第二次视察是在1992年南浦大桥通车后不久。“老人家上了大桥,很关心大桥建设情况,我就向他做了汇报,并且谈到大桥通车后的社会效益。”朱志豪告诉邓小平,他们站立处的桥面离开黄浦江江面有58米,邓小平马上问了句:“这个大桥是不是世界第一啊?”“我告诉他,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第一在加拿大,跨度是465米;第二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跨度是457米;我们是423米,是老三。他听了以后,没有吭声。当我指给他看他为南浦大桥的题字时,他才哈哈笑了。

  1993年小平到杨浦大桥视察,这是朱志豪第三次与小平面对面。当天风特别大,还下着细雨,气温只有摄氏零度左右。朱志豪建议邓小平不要下车了,但他坚持要下。“我告诉小平同志,现在站的桥面离开江面有62米,比南浦大桥更高,质量比南浦大桥还要好,而且这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同类型的斜拉桥的第一。他听了以后很激动,当时他已经90岁了,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他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上海贝岭微电子公司

  今天的漕河泾开发区,汇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中外合资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一。很多人知道这家公司,是因为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视察了这家公司后,发表了著名的姓“”、姓“”的讲话。

  忆及当年,那时的贝岭总经理陆德纯仍很感慨,“邓小平来视察,不仅增强了我们合资企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引入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陆德纯回忆当时邓小平临上车时,看到大楼前聚集的年轻技术人员,主动走向他们,并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测试部女大学生周剑锋见到邓小平就热情问候:“邓爷爷好!”质量部女研究生华剑萍说:“您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微笑道:“这不好说吧!有一点贡献,做了一点事,很多事情没有做,来不及做,也做不完。”他语重心长地说:“21世纪靠你们年轻人。

   闵行旗忠村

  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视察上海闵行开发区和上海县马桥乡旗忠村。在旗忠村,他在一个孩童的面颊上留下的一吻,让人们记忆深刻,而对中国发展更为意义深刻的是,他在谈话中道出了农村发展的大方向:农村改革是一大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是用实践来回答的,实践这个标准最硬,它不会做假。

  22年过去了,素有“华东第一村”之称的旗忠村在实践中换了新颜,上海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便是如今旗忠村最好的“代言”。每年网球大师赛举行期间,这里可以说是全世界网球迷关注的焦点。除了网球中心,这里还有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优美的环境甚至已使旗忠村成为上海市内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地。

  新锦江大酒店旋转餐厅

  在新锦江大酒店的41层俯瞰上海,远处的东方明珠若隐若现,周边高楼林立,一派繁华。

  1994年的那个元旦之夜,邓小平也是在这里,最后一次眺望上海。

  旋转餐厅里挂着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上海地图,另一张是浦东新区地图,地图旁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那一夜,对着上海的璀璨景色,邓小平感慨:上海大变样了。寥寥数语,满是欣慰。

  此前,他刚视察了杨浦大桥、罗山路立交桥。看见浦东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邓小平喜不自胜,道出了两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女儿风趣地问:“今日怎么诗兴大发?”他认真地答:“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

  春节过后,邓小平乘车远去,再未归来。如今,20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