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邂逅上海故事:小情侣追忆滋味 老伯不堪污染

25.07.2015  13:05

原标题:年轻情侣找寻夜宵店追忆小时候滋味虹口老伯毗邻排档不堪污染终说再见“深夜食堂”邂逅上海故事

图片说明:霍山路上的阿文豆浆油条店颇受追捧。栾吟之摄

  偶然地,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听到一首歌,其中一句旁白“深夜零时起营业的炸串店”,一下子激发了他的灵感。这成了《深夜食堂》故事的起点。漫画出版后,很快又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有人说,《深夜食堂》系列好评如潮,原因在于它具有的“温情”和“治愈”功能。

  或许,这道出了一种生活状态:喧嚣繁忙的大都会,红男绿女匆匆行走,为了理想、生计而奔忙。直到午夜时分,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一家亮着灯的饭店,借着美食和夜色,心底的情怀得以吐舒。过气的歌手、丧失创意的漫画家、对人性绝望的侦探、性格尖利的女孩、久别重逢的同窗……这些“深夜食堂”里的食客,都从中找回了自己。

  在上海夜色的角落里,同样藏着一个个“深夜食堂”,发生着一些属于普通人的点滴故事——

   吃吃逛逛,觉得日子很美好

  晚上,记者在虹口区霍山路上的阿文夜市豆浆油条店与“阿猫”“阿兔”相遇。接近23时,这家店仍要排队。记者在拥挤的店堂里找了个位置坐下,正挨着这对年轻情侣。

  因为点的食物都一样,女生“阿兔”主动和记者攀谈:“你是上海人吧?这些是不是有种小时候的滋味?”记者和她聊着深夜美食,找到许多共同爱好:夜里和朋友聚会时,喜欢光顾热闹的小龙虾店。虽然吃不了多少,但享受的是那一股子劲;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就会找一家“大隐隐于市”的日料居酒屋,缩在窄小的卡座里吃一份三文鱼饭;还特别关注美食资讯,看到没去过的“人气夜宵店”,一周内总要去试试……

  这么热衷夜宵,也跟这对情侣独特的工作性质和作息习惯有关。“阿兔”27岁,在一家新媒体营销企业当主管,每天22时下班;男生“阿猫”28岁,开一家文化制作公司,上午不上班、下午进公司。“我们一起寻遍上海各式夜宵,吃吃逛逛、聊人生聊未来,觉得日子很美好!

  “阿猫”总是带着审美眼光看待事物。在他眼里,上海夜宵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价格便宜的“黑暗料理”;第二种是自成一格的小龙虾夜市,只要小龙虾比较新鲜、厨师手艺过得去,开到凌晨不怕没生意;第三种为高端夜宵,有日式料理、砂锅粥等等,大多低奢,一般隐匿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小街小巷,轻掩店门、静静等待着熟客光临。

  和小情侣道别,记者接纳了他们的建议,独自在霍山路、舟山路历史风貌保护街区逛了一圈。果然,夜色中的老建筑、老弄堂呈现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气质,三三两两的纳凉人群让城区的节奏慢了几许。这或许是这座城市馈赠给夜宵族的一份特殊礼物

   烦恼:窗门紧闭依然有油腻味

  22时许,正是东余杭路上的夜排档街最红火时段。烧烤店、小龙虾店、川菜店,每一家店都灯火辉煌,店员们一个个站在门口揽客。沿街一些水果店、烟纸店也来凑热闹,把物品堆到门口吸引顾客。

  尽管食客吃得很欢乐,但看着又滑又粘的地面、到处飞舞的蚊蝇以及来来往往喷出废气的机动车,记者已经丧失了食欲。街上,一位老伯的举止特别显眼:他穿着睡衣摇着扇子,站在一家小店门口,对着店主叫嚷。奇怪的是,店主似乎视而不见。

  记者走上前,问老伯所为何事。于是,这名周姓老伯一股脑地说开了。原来,周老伯和老伴在这里住了多年,对夜宵排档意见很大。“这些摊主很不爱惜环境,直接把油污水泼到人行道和马路上。吃饭的人也跟着乱扔垃圾,竹签、卫生纸、一次性筷子扔得到处都是。”他告诉记者,居民曾到有关部门反映过情况,执法人员也前来检查整治过,并在路面增设安全护栏,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

  周老伯把记者带到家里。沿马路的二楼老房子里,开着空调、窗门紧闭,房间里依然有一股烧烤的油腻味。记者试图打开窗户,只开了一半就觉得一股油烟味蹿上来,各种喇叭声、食客的嬉笑谈话声、沿街乞讨者放的音乐特别刺耳,只得马上关窗阻隔噪音。“楼下一直要闹到凌晨3时多,幸好我俩耳背听不太清楚。上次儿子来住了一个晚上,说根本睡不着。”周老伯无奈地表示,弄堂里老鼠蟑螂还很多,几乎每年大扫除时都能发现老鼠窝。

  “我们不是没办法搬,是舍不得这里!”周老伯说,夫妻俩是“老虹口”,对这里很有感情。几年前,儿子在嘉定给他们买了一套大平层新房子,他们一直不肯搬过去。可熬了几年看不到改变,老两口决心今年过完夏天就搬走。

  从老人家里出来,穿过喧嚣的夜排档,记者的心情有些沮丧。当人群不再、热闹散去时,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深夜食堂”却给住在这里的人留下了不少烦恼。这又该怎么办呢?

   夜市做大绕不过正规化这道坎

  老旺,48岁的上海人,因为常年熬夜和抽烟,显得面颊消瘦、两眼凹陷。

  2009年开始,老旺在闻喜路彭浦夜市摆摊卖杂货。当时,彭浦夜市人气很旺,“彭浦第一炸”“小陈烧烤”“贾不假臭豆腐”“魔鬼筋肉牛蛙”等夜市美食相继红了起来。

  “生意一直不错,而且我也在不断调整经营策略。”说起这段经历,老旺有几分得意。那个时候,他一边摆摊一边观察光顾这一带的人。找准顾客的需求后,老旺从卖汗衫、运动衫改成卖袜子。20块钱3双彩色棉短袜,颜色随便挑;10块钱一条黑色连裤袜,满3双还有优惠。因为价廉物美,他的东西渐渐做出口碑。

  2013年11月底,彭浦夜市因占道逼走公交而被政府部门彻底取缔,新的夜市搬到宝山绿地新都会商业广场。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老旺纠结许久。新的铺位租金加上路上来回的成本,会擦掉不少盈利。但想到好不容易积累的口碑和老客户,老旺最终决定坚持下去。

  和一些老上海人相同,老旺也有“小富即安”的知足心理:“再过两年,儿子就要念大学了。我和老婆已经给他买好了一套小房子,临汾路还有两套老房子。我再积点现金,就准备收摊退休了。

  怎么看待彭浦夜市搬迁和重建?老旺很理性地分析,以前的彭浦夜市确实阻碍交通、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取缔重建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人气,但今后要做大总是绕不过正规化这道坎,晚搬不如早搬。

   【记者手记】

  “魔都”需要怎样的夜市

  充满质感的城市,都有着鲜活的夜生活,何况是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城市。

  成功的夜市首先要合法化。任何一处集市,只有合法合规经营,经营证照齐全、市场管理规范且有固定场地,才能持续地聚集人气。

  成功的夜市还应当兼具“休闲”和“狂欢”两大属性。为此,它通常需要设在居民集聚地,成为大家喜欢轧闹猛的地方。其实,上海的每个区都有一些类似地方,如普陀区的枣阳路金沙江路一带、静安区的长乐路一带、虹口区的舟山路霍山路一带。这些带有浓浓市井气息的地方,都具有成功夜市的潜质。

  美食,无疑是夜市的重要主题。如今上海的夜市已经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餐饮品牌,比如“耳光馄饨”“阿娘面馆”“阿姨奶茶”“小胖龙虾”等,希望它们能更加用心经营、扩大规模。而有关政府部门也不妨出台品牌保护和扶持措施,鼓励它们走规范化发展壮大之路。

  在记者看来,夜市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它理所当然地应该与城市特色相融合,通过聚焦、锁定并打动一批人,让人们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