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造血干细胞不需"骨穿" 志愿者:救人是种幸运
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4月26日报道: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00多万名白血病患者,每年有3万余人黯然离去。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仅有十万分之一,因此,只有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会有更多的患者获得生的机会。
1992年,市红十字会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启动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截至本周,申城有13万名志愿者成功入库,实现捐献330例。在志愿者队伍和成功捐献者中,4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九成以上。
是什么让这些青年志愿者做出如此善举?又是什么迟滞了更多人加入的脚步?让我们走近这些志愿者,听听他们的所感所思。
能亲自挽救生命实在“太幸运”
说起捐献,青年志愿者们都用到了“幸运”这个词。茫茫人海中配对成功是一种幸运,能够救人性命是一种幸运。“有人说我勇敢,也有人觉得我傻,但我觉得这是最正确的决定。没配成是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有机会却不去挽救将遗憾一辈子。”
黄轩珺是上海第244位捐献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实习时,他经常能接触到一些白血病患者,目睹这些年轻生命尚未怒放便已慢慢凋零,经常让他感叹疾病的残酷:“生病的是一个人,摧毁的是一个家庭。”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读时黄轩珺就报名入库,2012年配型成功。对他来说,“能够在学有所成之前亲自挽救生命实在是‘太幸运’”。
如果需要用你的小小付出,为他人换来一次生的机会,你是否愿意?相信很多人会说“我愿意”,但是如果让你放弃陪伴癌症晚期的父亲,去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远赴外地作10天的停留呢,你又会怎样选择?崔兼名就曾面对过这样的人生两难。
2008年,入库5年的崔兼明获知自己和一位韩国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如果要捐献,需要到北京去住院8-10天。然而此时他父亲却进入了癌症晚期,是留在上海陪伴父亲还是去履行诺言,救人一命?最终,父亲的话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他说,你用陪伴我的几天时间,去为他人换来一条命,一定要去。”
最终,他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运送至韩国,他也成为本市首例造血干细胞跨国配对成功志愿者。而崔兼明也对父亲的“成全”充满感激。
“谢谢你给我机会做了一件这样有意义的事情,你是我期盼了14年的‘髓缘’。”2014年,志愿者冯琳与一位18个月的小女孩配型成功,她在给小患者的信中写了上述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