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举行 张峰对未来发展提出四点意见

21.09.2015  14:52

      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协办,人民邮电报社承办的2015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9月21日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信息通信转型升级与‘互联网+’”这一主题,深入研讨了新一轮互联网发展浪潮下信息通信业定位、作用和转型发展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在论坛上对信息通信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四点意见。

      多年来,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始终紧密结合时势与热点、关注“前瞻性、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坚持“高层次、高水平、高人气”的目标和方向,已成为信息通信业界最重要的论坛之一,也是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最有特色的活动之一。

      张峰在本届论坛的开幕式指出, 今年,国务院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等健康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应该说这为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新机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空间和创新应用舞台,也对行业的发展管理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畅想下一个五年,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要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相一致,要与制造强国的部署相衔接,要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

      就信息通信业的下一步发展,张峰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继续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不断将提速降费工作落到实处。宽带网络作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是全面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塑造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支撑。我部将深入贯彻宽带中国战略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推进宽带建设和提速降费各项配套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也希望基础电信企业能认真落实在网络建设、提速降费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升级技术,降低成本,持续推进网络资费水平的下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

      第二,着力把握产业融合变革的机遇,不断推动重点领域的应用创新。在技术创新与应用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呈现出从生活到生产,从下游到上游,从外围到内部快速的渗透,从服务业向工业、农业加速延伸,从承载信息传输为主向重塑服务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态势。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发展,互联网在工业各个领域各、各个环节的深度集成应用在明显提速。我们要把握机遇,顺应趋势,大胆探索,以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依托,加快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在融合中把握发展机遇,在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行业创业创新活力。创业创新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行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的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导,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方向,不断激发信息通信行业创新创业的活力,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第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也越发严峻复杂,挑战也日益加剧。行业主管部门、广大企业、行业组织要齐心协力,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共同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一是要深化网络基础设施的防护,健全行业安全的监管体系,落实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互联网+”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二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举报监督,及时清理网上涉黄、涉恐、涉暴和谣言等有害信息,切实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个人的隐私,持续净化网络环境;三是广泛开展安全上网教育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建华为本届论坛致开幕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立东就信息通信业目前的发展进行了情况通报及政策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韦乐平和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张军立分别从行业内、外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网络要求的变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等运营商高管就各自网络发展的现状和规划,以及面向“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尝试和经验进行了分享。来自长飞、诺基亚、烽火、迈络思等设备制造及通信技术厂商也展示了他们对发展的思考和最新的技术研究。来自政府部门、运营企业、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