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滑稽舞台,吴语演绎人生 【特色选登】我校举办海派文化精品讲座
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十六字的上海城市精神,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11月24日晚,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承办,中英国际学院协办的“上海话”系列精品讲座——王汝刚:滑稽戏与上海话在复兴校区教学楼701成功举办。此次讲座主办方邀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老师。王汝刚老师是吴语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通晓多种方言,并善于运用方言塑造各种性格喜剧人物,形成其独特的方言表演技巧,是滑稽戏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此次,王汝刚老师向全院500多名师生带来了题为“滑稽戏与上海话”的主题讲座。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生动的评鉴家乡方言,体会美妙方言艺术的鉴赏课。
讲座一开始,王汝刚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进入滑稽戏行业的经历,他幼时及善于演讲各种故事,小学时曾经获得过上海市的讲故事比赛,长大后曾经到江西省的农村插队落户,先天的诙谐性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后天培养的说、学、做、唱的深厚功底为他的表演增添光彩。他通晓多种方言,并将其运用于塑造各种性格的喜剧人物。同时,他还特别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据王汝刚老师自己介绍,他生平三大爱好:看书、兜马路和看人画图。其中的“兜马路”便是他对滑稽戏的后天的努力,看市井百态,品人情世故,揣摩各种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们的特征,寻找生活中的各种素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要守望,对于从小在吴言侬语中长大的上海本地人而言,滑稽戏记录着一代人的成长经历,许多飘扬过海的上海人,都会随身携带几盘滑稽戏碟带,在异国他乡以解乡愁。王汝刚老师给我们讲了几段身边关于听滑稽戏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讲述着上海人对于上海话和滑稽戏浓厚的情怀。也是这炽热的感情一直在支撑着他在滑稽戏的舞台上坚持走到现在。
滑稽戏擅演喜剧和闹剧,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讲究情节滑稽、表演夸张,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更要会各种地方方言。在现场,王汝刚老师还分别用上海话、宁波话、苏州话等跟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进行了地方戏剧的交流,更是即兴唱起了滑稽戏经典曲目《红茶坊》的主题曲,进行了各地方言与戏曲的大碰撞,展现了其深厚的戏曲基本功。
当天,王汝刚老师还带来了他的得意门生,新生代滑稽戏演员陈靓。陈靓在现场为大家演绎了几段王汝刚老师滑稽戏作品的经典曲目,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来自中英学院艺术社团的同学们也尽心准备了一段滑稽戏的片段,惟妙惟肖地再现了王汝刚老师的精彩“滑稽”形象,让王汝刚老师直连感叹后生可畏,长江后浪。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回顾历史,七百年前的上海,只是扬子江口堆积而成的沙洲,今日的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近代上海是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奇迹,文化则是城市的生命力。作为上海文化的载体之一,滑稽戏的独角戏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王汝刚老师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滑稽戏已经大不如前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艺演出内容更加丰富,滑稽戏无法像以前一样独占鳌头;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上海方言作为上海的母语,不仅是上海人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上海文化的基因。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增多,说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受到语言限制的滑稽戏也开始没落,笑谈之余,王汝刚老师对滑稽戏的发展表达的深深的担忧,但同时也给予更多的期望。
“笑微亦中,也可解纷”,于滑稽中传递大道小理,在吴语中体会人生腔调。这应该是王汝刚老师这场讲座带给大家对于海派文化、对于滑稽戏最深刻的理解。
王汝刚老师做讲座
合影留念
供稿:学生工作部(处)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