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三不倒”川藏线精神

30.11.2014  17:52

    川藏公路,通麦兵站旁,这里是十英雄纪念碑,一场纪念仪式正在举行。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某团某连上百名官兵,列成整齐的方队,面对纪念碑和碑底的英雄雕塑,举起右手,齐声宣誓——

    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

    声音震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和群山的怀抱中久久回荡。1967年,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副教导员李显文等10名战士,在西藏迫龙山地区与特大山崩搏斗中,不幸英勇献身,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荣誉称号。

    今年是川藏公路建成60年。60年里,一代又一代高原汽车兵和高原兵站官兵,用实际行动叫响了这样一个口号: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这,就是他们的“三不倒”川藏线精神。

    在新的时代里,这种精神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新内涵?跟随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上线”,我们一路在追问。

    来川藏线当兵,得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川藏线:“上线”首要是吃苦

    “说到川藏线,人们会觉得风景很好,是世外桃源,可待久了,很恼火!”札木大站站长李江说道。“恼火”,四川话是“烦恼”的意思。

    为啥“恼火”?因为川藏线苦!对于汽车团部队来说,以前路况差,通讯难,饮食差,住宿条件差,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行车过程中所遇到的意外状况仍然防不胜防。而在川藏公路沿线分布着的20多个兵站,其中10多个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近4500米,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上了川藏线,首先就是要有一种吃苦的精神。”竹卡兵站站长朱红雷说。竹卡兵站,地处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如美镇竹卡村,兵站四面环山,湍急的澜沧江从大山间流过。在朱红雷的记忆中,2003年以前这里还不通水电,一封信在路上要两个月时间。

    在理塘兵站停留期间,我们见到一位叫石虎的老兵,黑里透红的脸庞,让他看起来像个标准的藏族汉子,一问,却是正宗的东北汉子。入伍11年的石虎,一直待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兵站——这里冬天晚上零下30多度,夏天三伏天还要盖两床被子。

    据李江站长介绍,川藏线上兵站的战士往往凌晨3点就要起床,准备第二天的伙食,“汽车部队过来了,提出什么时候开饭,我们必须做到及时保证。为几千人提供伙食,做多少饭,洗多少米,切多少菜,说起来简单,都要一手一脚地去干。”拉练部队经过时,一餐饭上千人,前面的还没走,后面的又来了,炊事班连轴转。今年,汽车部队开展了快速机动演练,从成都到林芝必须最快到达,要求人停车不歇,兵站一方面要做好与地方交通部门的交通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保障好战士的吃饭、休息,将盒饭和水及时送到战士手中,还有车辆的快速加油,而所有工作仅靠兵站20来号人完成。

    川藏线虽然苦,但在很多老兵心里,能在这条线上待上几年,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川藏线上都待过了,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入伍17年的某汽车团运油营三级军士长李小刚这样说。

    传承川藏线精神,不仅仅是牺牲和奉献——

    川藏线:苦干不能再苦熬

    随着时代的变化,“三不倒”川藏线精神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同时也被不断地赋予着新的内涵。“不怕苦的精神必须要强调。但是,现在川藏线各方面条件,比如吃、住、用水、用电等已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传承川藏线精神,并不仅仅是只讲牺牲和奉献。”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风竹认为。

    据悉,汽车部队进藏运输任务已经实现10年安全圆满。安全问题,是高原汽车兵的生命,“安全,靠制度来保证,靠训练来支撑,靠教育来强化,靠文化来熏陶。”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团长黄晓强说。近年来,川藏兵站部也努力为官兵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好用电、用水和取暖这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竹卡兵站用水难的问题,政委翟风竹就在执行今年第二趟进藏运输任务时,带领工作组,爬上海拔3000多米的觉巴山山腰,勘查引水渠路线,最终选择了一条合适的路线。

    在扎木大站院子里的路边,一块竖着的灯箱十分醒目,上面有这样三句话——“对得起高原特殊待遇,对得起上级特殊关怀,对得起职责特殊要求”。

    “身为军人,必须履行这份使命。但是,战士们苦干了,不能再苦熬。”翟风竹告诉我们,今年所有兵站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一方面让战士们在空闲时间里有事情干,在地广人稀的高原不感到寂寞,另一方面确实可以学到些实在的东西。在中坝兵站院子的橱窗里,展示的就是战士们自己画的画、写的字,成为中坝兵站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培养兵站的战士成为人才,我们进行了精细化分工,让每个人确定一个专业。”然乌兵站站长严清升说,“比如,怎样培养炊事兵成为人才?可以把司务长往营养师方向培养,炊事班长往烹调师方向发展,副班长往机械维修师方向发展。

    据黄晓强介绍,在具体做法方面,汽车团还通过荣誉激励、竞赛竞技等方式激发战士们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比如每一趟“上线”评比标兵,评选感动团队、感动人物等等。

    100多对父子兵、母子兵,就是因为舍不得,离不开——

    川藏线:割舍不断的情义

    算起来,高聚军已经上了160多次川藏线了,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上线。高聚军,在川藏线上跑了近30年,现在是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修理所所长,50岁的他今年6月份刚刚退休。“6月份就退休了,但觉得还没干够!对川藏线是舍不得,离不开。”高聚军说。

    川藏线上,有不少像高聚军这样的老兵。川藏兵站部副部长王玉庆,从1978年6月跑第一趟川藏线开始,至今已在这条线上待了30多年,2007年当上副部长后,仍然保持一年至少上一趟线。扎木大站医疗所所长崔淑华,入伍38年,在川藏兵站部干了25年,2002年40岁那年来到高原地区,后来就一直在这里。

    王玉庆、高聚军、崔淑华的子女也在川藏线上工作。当兵前,他们对父母有不少误解,但当他们到了部队后,对父母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崔淑华记得,前年过生日时,儿子买了一条羊毛围巾送给她,这样的事情在儿子去部队之前从来没有过。据了解,川藏线上共有100多对父子兵、母子兵,这些新一代“川藏线人”从小对川藏线有着深深的感情。

    在三级军士长李小刚、然乌兵站站长严清升等人的心中,跟战友们一起“上线”、驻守兵站而结下的那份兄弟情让人难忘。“传承川藏线精神,还应传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纯洁的关系。”翟风竹认为。据介绍,每一趟汽车团进藏,都会有兵站部领导跟车指挥,要求每个团至少上4名常委,并且是走在梯队最后。“官兵关系密切,共同对付困难,才能完成任务。”翟风竹说。

    据统计,川藏兵站部每年每名领导至少有70天以上跑在线上,住进兵站。如今在川藏线上,部队领导跟车上线已成为一大优良传统。

    在川藏线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祭奠为“两路”筑路英勇献身的烈士。

    拉萨河畔,纪念碑高耸入云。无声的静穆中,仿佛听到60年前茫茫高原回荡的筑路大军洪亮的号子,仿佛看到60年来在这条生命线上往返和坚守的一个个绿色身影。“金珠玛米”,留下的何止是这样一块纪念碑?他们用长长的川藏线、青藏线,用宝贵的生命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在汉藏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